-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非但不负朕垂法之意,而天地、祖宗亦将孚佑於无穷矣!呜呼,其敬戒之哉! ——《皇明祖训》收藏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大明皇帝驾驭飞龙,开拓疆宇,确定王封。江、汉远地来朝拜,庆贺四海,归于一统。 ——《大一统之曲》收藏于《明史·卷三十九》 一、政治:建立与集权 ◎明朝的建立与统一形势图 1351年,元朝红巾军起义爆发。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同年,明军攻陷大都,元朝灭亡。 ◎明太祖像 1380年,明太祖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废相 明朝中央官制图 废相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比喻时间极短)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háng),不敢相压。事皆朝廷(皇帝)总之,所以稳当(稳定)。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废相的理由理由不充分。秦亡的原因是暴政,宰相在朝政中发挥着诸多积极作用,而皇帝一人独揽大权有可能造成决策失误。 根本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废相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明夷待访录·置相》 设立内阁 据当时统计,自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先后八日间,内外诸司送到皇宫里的章奏,共有一千一百六十件。每件奏章里,有讲一件事的,也有将两三件事的,共计有三千二百九十一件事……试问当时偌大一个国家,件件事要经皇帝批核,这当然很困难。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明成祖朱棣 明太祖的儿子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 ? 丞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王朝的官僚制度赋予 皇帝的个人信任 性质 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秘书机构 对皇权的影响 制约皇权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对比:内阁与丞相 宦官专权 ①司礼监获得批红权 ②宦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明朝中后期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无论阁臣当政还是宦官弄权,其权力本质仍出自皇权,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二、外交:辉煌与危机 习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曾盛赞:“15世纪初,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到了东南亚很多国家,一直抵达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 郑和第一次航行有船只62艘,有水手、船师、卫兵、工匠、医生、翻译共27800多人。最大的船长44丈、宽18丈,可以容纳1000多人,是当时航行海上最大的船只。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郑和下西洋 远航活动 郑和下西洋 规模 船队庞大、人数众多 目的 宣扬国威(政治目的) 方式 和平友好方式 积极影响 促进与亚非国家友好往来 消极影响 给明朝带来财政负担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下西洋代表了一种和平交往的航海模式,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人文传统;郑和下西洋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中华民族与邻为善、世界大同、共享太平的社会意识;同时,郑和下西洋的政治意义也远大于经济意义。它不计较经济效益的得失,随着明朝国力衰退,航海的壮举也悄然结束。 郑和下西洋 东南倭寇之患 【倭寇】 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 ◎戚继光平倭 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活动: 浙江台州,九战九捷; 福建、广州,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 西方势力东来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贿买明朝官吏,借口到香山县濠镜澳晾晒货物,以每年纳租银两万两为条件,请求上岸居住。 天启六年(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北部的基隆和淡水。 天启四年(1624年)以后,荷兰侵占台湾南部。 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 *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精品PPT.pptx
-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到五代十国_ 精品PPT.pptx
-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到五代十国_ 精品教学设计.docx
-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精品PPT.ppt
-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精品PPT.pptx
-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精品教学设计.docx
-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精品教学设计.docx
-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精品PPT.ppt
-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精品教学设计.docx
-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精品PPT.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