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的故事.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数学家的故事 一个故事引发的数学家 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 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创立了著名的 “陈氏定理 ”,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 “数学王子 ”。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 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 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 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 几所大学得知消息, 都想邀 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 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 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 “200年前有 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6=3+3 ,8=5+3 ,10=5+5 ,12=5+7 ,28=5+23 ,100=11+89 。每个大于 4 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 个猜想。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 ”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 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因此获得了 “书呆子 ”的雅 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为科学而疯的人 由于研究无穷时往往推出一些合乎逻辑的但又荒谬的结果 (称为 “悖论 ”),许多大数学家唯恐 陷进去而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在 1874 — 1876 年期间,不到 30 岁的年轻德国数学家康托 尔向神秘的无穷宣战。 他靠着辛勤的汗水, 成功地证明了一条直线上的点能够和一个平面上 的点一一对应,也能和空间中的点一一对应。这样看起来, 1 厘米长的线段内的点与太平洋 面上的点,以及整个地球内部的点都 “一样多 ”,后来几年,康托尔对这类 “无穷集合 ”问题发 表了一系列文章,通过严格证明得出了许多惊人的结论。 康托尔的创造性工作与传统的数学观念发生了尖锐冲突, 遭到一些人的反对、 攻击甚至谩 骂。有人说,康托尔的集合论是一种 “疾病 ”,康托尔的概念是 “雾中之雾 ”,甚至说康托尔是 “疯 子”。来自数学权威们的巨大精神压力终于摧垮了康托尔,使他心力交瘁,患了精神分裂症, 被送进精神病医院。 真金不怕火炼,康托尔的思想终于大放光彩。1897 年举行的第一次国际数学家会议上, 他的成就得到承认,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罗素称赞康托尔的工作 “可能是这个时代所能夸 耀的最巨大的工作。 ”可是这时康托尔仍然神志恍惚, 不能从人们的崇敬中得到安慰和喜悦。 1918 年 1 月 6 日,康托尔在一家精神病院去世。 康托尔 (1845 —1918) ,生于俄国彼得堡一丹麦犹太血统的富商家庭, 10 岁随家迁居德 国,自幼对数学有浓厚兴趣。 23 岁获博士学位,以后一直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他所创立 的集合论已被公认为全部数学的基础。 数学家的 “健忘 ” 我国数学家吴文俊教授六十寿辰那天,仍如往常,黎明即起,整天浸沉在运算和公式 中。 有人特地选定这一天的晚间登门拜门拜访,寒暄之后,说明来意: “听您夫 人说,今天 是您六十大寿,特来表示祝贺。 ”吴文俊仿佛听了一件新闻,恍然大悟地说: “噢,是吗? 数学家的故事 我倒忘了。 ”来人暗暗吃惊,心想 : 数学家的脑子里装满了数字,怎么连自己的生日也记不住? 其实,吴文俊对日期的记忆力是很强的。他在将近花甲之年的时候,又先攻 了一个难题——“机器证明 ”。这是为了改变了数学家 “一支笔、一张纸、一个脑袋 ”的劳动方式,运用电 子计算机来实现数学证明, 以便数学家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他在进行这 项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对于电子计算机安装的日期、为计算机最后编成三百多道 “指令 ”程序 的日期,都记得一清二楚。 后来,那位祝寿的来客在闲谈中问起他怎么连自己生日也记不住的时候,他知着回答: “我从来不记那些没有意义的数字。在我看来,生日,早一天,晚一天,有 什么要紧?所以,我的生日,爱人的生日,孩子的生日,我一概不记,他从不想 要为自己或家里的人庆祝生日,就连我结婚的日子,也忘了。但是,有些数字非记不可,也很容易记住 ” 苹果树下的例行出步 1884 年春天, 年轻的数学家阿道夫 ·赫维茨从哥廷根来到哥尼斯堡担任副教授, 年龄还不到 岁,在函数论方面已有出色的研究成果.希尔伯特和闽可夫斯基很快就和他们的新老师 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他们这三个年轻人每天下午准 5 点必定相会去苹果树下散步.希尔伯特后来回忆道: “日复一日的散步中,我们全都埋头讨论当前数学的实际问题;相互交换我

文档评论(0)

zdq98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