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悲欢交集的诗季
关键字: 悲欢 , 交集
中图分类号: I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416(2001)03-
0001-11
一
人们往往将“复兴”“衰落”“繁荣”“滑坡”等字眼运用于诗歌,
但这恰恰说明诗歌艺
术本身综合互补的现代特性已被误解了。作为中国源远
流长的诗歌传统及“五四”新诗脉动
之延续的当代诗歌,尽管可以有时段的
划分,有地域的暂时切割,有步态与轨迹的些许差异
,但无论何时何地,诗
歌依然如同大海那样,它是潮流越过潮流,泡沫随着泡沫,运动之后
接着运
动;从天而降的雨水并不给它增加一滴露液,潮汛在此岸上升又在彼岸下降;
它在承 受一次次风暴之后,总是以安祥的威仪和无穷的变化开始新的里程;
它的每一朵浪花都和才
情、智慧相连,证实着美为真服务,艺术与进步事业
合作,缪斯用奇妙的琴音驱逐俗野之性
。
本卷诗选,始于
1949 年 10 月而止于 1976 年 10 月。两个“十月”,
是 20 世纪中国史上两个重
大的事件。前者是崭新的人民共和国在神州大地上
诞生,饱经苦难的人们在硝烟过后开始建
设新的生活,与此同时,政权的更
迭也使中国被一道海峡分割为体制不同的“两岸”;后者
是一场历时十年的
文化浩劫终于结束,新时期的曙光使多年血凝的大地冰雪消融,并向世界
宣
告中国走向改革与开放。这两个“十月”之间历时整整
1/4 世纪,描写和谈论
这一时段的 诗歌,难以摆脱复杂而深远的社会历史事实,也不能不注意它和
20~40 年代诗歌相联系又
相区别的独立发展,以及它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
中的生长并呈示着不同的情致与格调。
在今天,确实有人在回望这一时段的诗歌时,投以某种鄙薄的目光。
例如说:大陆无诗,
即
有,也是非诗,是政治说教;台湾无诗,即有,也
苍白、颓废;港澳更无诗,即有,也是声
色犬马,等等。这无异于说,在中
国的当代诗歌地图上,春风没有吹来过,玫瑰花凋谢了,
松涛不再呼啸,海
浪不再汹涌,苍鹰抖不起翅膀,草原寻不见蝴蝶,从扬子江到阿里山都看
不
到月光。诚然,在偌大的诗坛不难发现许多非诗、伪诗,但是,也正是在真、善、美不时 造访的诗歌艺术的峰巅上,总布满了来这里寻找精神食粮的灵
魂。智力的自由,思考的渴望
,想象的牵挂,总是使艺术的时空容纳、鼓励
各种各样的创造——哪怕是艰难的探索。况且
,中国当代诗人的心灵经过这
么多颠踬顿踣,一旦开掘和发挥,那笔底的波澜将有难以估价
的深刻和丰
富。这一点,在这 1/4
世纪里,无论在中国的北方或南方、此岸或彼岸,都形
成 了一种无可抹去的诗歌事实。
在辽阔的中国大陆, 20 世纪 50 年代除朝鲜战争期间出现的“战歌”
外,基本属于以一种“
早春的情调”涌动诗潮,从歌颂新中国到歌颂新人、
新事、新风尚,“颂歌”的形态成为当
时
新诗创作的主导、主调、主要规
范。其间确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为硬性的社会意识所渗透、
为现实时政所左
右,表现出明显的工具化、粗制化倾向,但业经积淀与淘洗,我们仍然能
读 到一批精品,读出诗人们真挚的热情和不同的美学风格。及至
60 年代、 70
年代之交,大陆社
会“阶级斗争”升温,诗与政治的关系进一步强化,数量
上的“跃进”和质量上的“倒退”
出现明显反差,到“文化大革命”时期,
诗坛一度“万马齐喑”,其后又大话、空话、假话
充斥。即便如此,诗之地
火仍然在运行,埋在坝下如种子终将在春天发芽。
作为涌自海峡彼岸的一个诗坛系谱,台湾地区的诗歌在这一时段也有
曲折中的行进。两岸
分离的时局,使台湾新诗一方面处于和中原母体的相对
隔绝,另一方面又因海岛的地域而承
受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新诗人们在历
史断裂、地域切割以及中西文化碰撞中对于诗创造和
诗精神的坚执,就显得
格外令人注目。尤其是在政治干预艺术、艺术反抗现实的情势下发生
、
成
长的台湾“现代诗”运动,使
20 世纪 30 年代、 40 年代作为中国新诗流派的现
代主义之余绪
,在大陆日见消弥而在宝岛诗坛竟复活起来,及至
70 年代起,
台湾诗歌跨越“现代主义”躁
动,普遍表现出寻求新诗“民族归属”的意
向,重认传统,关怀现实。“现代”与“乡土”
并举,“老生代”与“新世
代”并进,开始呈现诗歌艺术的多元走向。
香港、澳门长期分属英国和葡萄牙管治,它们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在这里,诗人们始终
坚 持用中文写作显得难能可贵。香港进入
60 年代、 70
年代逐渐成为国际性大都会,中国文化和
英美文化共存同处又相互渗透,诗
歌自然受到这种融汇型文化的沾溉。尽管消费文化、快餐
文化占据市场,但
寂寞文坛上的痴情歌者,依然在不事喧哗的实践中有所创获,传统的乡情
,
根性的渴念,现代的律吕,都市的关注,也为人们提供了一道风景。澳门同样
不是什么“
文化沙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