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列子》 愚 公 移 山 太行 王屋 山 太行 王屋 山 相传为战国时郑人列御寇所作。书中有不少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教学目标: 1. 顺畅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诵读,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反复诵读,疏通课文大意 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2、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3、甚矣,汝之不惠。 4、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 垄断焉。 字词补充注释 吾与汝毕力平险 以君之力 杂曰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字词补充注释 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竭尽 险:形-名,险峻大山 以君之力 以:凭 杂曰 纷纷说道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于是 夫:成年男子 叩石垦壤 叩:凿 垦:挖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到 通假字 指通豫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通假字 指通豫南 指: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返 (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慧 (聪明) 一厝朔东 厝:措 (放置) 无陇断焉 陇:垄 “之”的用法 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 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他”: 惧其不已也 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且”的用法 1.副词,“将”:年且 九十 2.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 “于”的用法 介词,“到”:达于汉阴 “向”:告之于帝 合作学习,研读课文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困难:(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对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你该如何评价呢? 愚公:志向远大 不畏困难 坚持不懈 智叟:鼠目寸光 安于现状 自以为是 思考: 学完课文,你觉得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 寓意: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顽强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精神 我们还需要 愚公移山的精神吗? 作业 背诵愚公与智叟对话的语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初中语文_小石潭记教学课件设计.ppt
- 初中语文_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语文_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课件设计.ppt
- 初中语文_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语文_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课件设计.ppt
- 初中语文_居里夫人和一克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语文_居里夫人和一克镭教学课件设计.ppt
- 初中语文_山水游记复习课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语文_山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语文_山行教学课件设计.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