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3《最后一次讲演》教学设计.docVIP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3《最后一次讲演》教学设计.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1世纪教育网 精品试卷·第 PAGE 2 页 (共 NUMPAGES 2 页) 13 最后一次讲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积累“卑劣、蛮横、赋予、正大光明”等词语。 2.了解作者及演讲背景,体会本文重点句子的含义,把握了解演讲词的特点。 3.概括本篇演讲词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感受本文语言通俗、平易而犀利,句子简短、多样而有力的口头语体特色。 过程与方法 1.展示课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闻一多及此次演讲的历史背景。 2.结合课文旁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来把握演讲词的特点,并在交流互动中深化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勇于斗争和献身革命的崇高品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 1.了解演讲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演讲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2.在演讲语言的学习中训练学生迅速、准确地组织语言的能力,学会运用句式变化和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导法一:视频导入 导法二:“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相信许多同学都听过这首催人泪下的《七子之歌》吧?这是著名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为我们当时受尽苦难的祖国所作的悲愤之声。面对列强,他高声疾呼,只为唤醒国人。而面对反动派,他也同样无所畏惧、大义凛然,他用满腔热忱,用鲜血和生命继续谱写着自己的爱国战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去共同感受他铮铮不屈的爱国精神吧。 二、检查预习 1.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946),字友三,湖北黄冈人。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三美”的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等。 2.背景资料 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国民党反动派不顾全国人民对和平民主的迫切要求,继续发动内战,并对爱国民主运动进行镇压。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因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7月15日,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了这一演讲,于当天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3.知识链接 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倡议等。演讲词具有针对性、鲜明性、条理性、通俗性、感情性等特征,可分为叙事型、说理型、抒情型三类。 4.字音词义 (1)字词正音 卑劣(bēi liè) 诬蔑(wū miè) 屠杀(tú) 召开(zhào) 离间(jiàn) 蛮横(mán hèng) 卑鄙(bǐ) 赋予(fù) (2)词语释义 卑劣:卑鄙恶劣。 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 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破坏团结。 卑鄙无耻:品行低下,不知廉耻。 蛮横:(态度)粗暴而不讲理。 赋予:给予。 (3)词语辨析 “挑拨离间”和“推波助澜”两个词都有“借助外部力量促使事物发生变化”的意思。“挑拨离间”是贬义词,指搬弄是非,使别人不团结。“推波助澜”是中性词,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使扩大影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材料链接。 李夫人带着悲泣走到台上,愤怒地控诉国民党反动派卑劣的罪行,报告时泣不成声,一千多听众大都愤然泪下。而竟有一些歪戴帽、戴黑眼镜的特务分子不顾纠察队一再制止,在会场中抽烟、说笑,无理取闹,想造成混乱,趁机杀闻先生,但因为人多不敢下手。闻先生本来并不准备讲话,现在看到敌人这样猖狂实在抑不住心头的愤怒。 2.根据材料,我们应该带着一种什么情感来读本课呢? 明确:一种愤怒,一种痛恨,一种痛斥 四、感知内容 1.谁在听? 明确:昆明进步青年学生,也有特务混杂其中。 2.这篇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示例: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3.整篇演讲可分成几个部分?请用一两句话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答案示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痛斥国民党反动派不仅暗杀而且诬陷的卑劣行径,歌颂李先生为争取民主而献身的无上光荣。 第二部分(4、5):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明反人民的势力必然灭亡,人民的力量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群众的斗志。 第三部分(6~12):鼓舞群众发扬光荣传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表达自己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4齐读第一部分(1-3段) 思考:(1)闻一多先生在讲演中一再痛斥敌人卑劣无耻,同学们说说它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①李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qing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