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宪法”始末.docx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鞍钢宪法”始末 看到案头一份名为《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文件,毛泽东十分高兴。他取过笔,在这份由鞍山市委呈交的报告上洋洋洒洒地写下了近千字的批示,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个报告很好,使人越看越高兴,不觉得文字长,再长一点也愿意看。因为这个报告所提出的问题有事实,有道理,很吸引人。”时为1960年3月22日。 这段批示,就是后来显赫一时的“鞍钢宪法”。这段批示的原文,至今被作为鞍钢集团网站中企业文化版的背景使用。 在当时,这一由鞍钢工人发明并总结出的企业管理运营模式,经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肯定后,被推广至全国。时代和政治的双重需要,让“鞍钢宪法”在攀爬至辉煌顶峰的同时,也悄然埋下了黯然收场的伏笔。 我们将视线拉回50多年前,回眸审视“鞍钢宪法”这一逐渐为时人所淡忘的名词及相关历史,追溯这段令人感慨唏嘘的过往,或可对当下带来些许启示。 “马钢宪法” 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同年12月26日,重新回到人民手中的新鞍山钢铁公司成立。鞍钢,这一始建于1916年的钢铁企业,在屡经战乱的国人心中,被寄予了诸多厚望。 当时鞍钢的情况并不乐观。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国民党接管了鞍钢。22个月的接管中,鞍钢的设备一件件消失,产能一天天退化。鞍山解放前夕,鞍钢高炉炉体及动力机械设备几乎被洗劫一空,只剩下一副已不能运转的骨架。日本人撤退时断言:“在这块土地上,以后只能种高粱……”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地百废待兴。各方面的建设都处于起步阶段,对钢铁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然而,当时的钢铁企业却少得可怜,仅有的几个也已被战火摧残得破败不堪。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迅速恢复鞍钢生产,鞍钢的老工人孟泰积极组织工人在厂区挖掘、搜寻器材,并加以整理、分类、修复,建立了全国知名的“孟泰仓库”。正是有了这样的奋斗精神,鞍钢终于在1949年6月7日,为成立在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奉献了第一炉铁水,也使鞍钢成为解放后最早恢复生产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从此以后,鞍钢的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生产建设工作,并自发掀起了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提合理化建议(简称“两革一化”)等活动。这期间,工人张明山创造了精轧机“反围盘”。炼钢工人李绍奎发明了“快速炼钢法”,创造了6小时零9分炼一炉铜的新紀录。青年工人王崇伦创造“万能工具胎”,提高工作效率7倍,用一年时间完成四年的工作任务,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后,鞍钢胜利完成了无缝铜管厂、大型轧钢厂、第七号炼铁炉三大工程,被毛泽东认为“是1953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 这三项工程,均是由苏联提供设计及成套设备,由我国自行建设安装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大型现代化工程。当时,苏联专家成批地来到中国,参与中国各个领域的建设。伴随着他们到来的。除了皮夹克、波罗的海收音机等苏联产品,还有苏联的各项建设理念。 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冶金联合工厂是当时苏联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这家企业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管理办法,即实行集权化管理,搞物质刺激,依靠少数专家和繁琐的规章制度,不搞群众性的技术革命。这一管理规范得到了苏联的高度认可,成为著名的“马钢宪法”。 苏联专家到来后,鞍钢开始执行“马钢宪法”。但“马钢宪法”中的集权化管理和仅仅依靠少数专家等所谓成功经验并未在中国开花结果。鞍钢干部职工对其引发的官僚主义很不满意。“一五”结束后,鞍钢在深化“两革一化”的基础上,开始尝试摸索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化、民主化、人文化的管理模式。 “鞍钢宪法”出炉 由鞍钢第一初轧厂基层干部调任二初轧厂负责筹建工作的宋必达,当时年仅34岁。在了解到工人们对“马钢宪法”的不满情绪后,深有感触。“在攻克初轧机超压下作业难关时,他率先提出以‘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形式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工人联合攻关,开展技术革新活动。把‘人’的因素与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结合起来,立足技术革新为突破口,通盘考虑以人为本的原则。”这一尝试得到了鞍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也受到了周总理等高层领导的关注。 不过,宋必达的创新并非个案。从苏联留学归来的马宾亦在为此孜孜探索。马宾曾在东北解放后出任鞍钢总经理,苏联留学归来后。却执意要担任总工程师。他每天待在生产一线,与工人一起操作、攻关,思索着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课题。 “一五”期间,鞍钢在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两革一化”活动不断深入,年平均提合理化建议*****件,创造价值939.5万元。实践证明了鞍钢探索的管理经验和群众性的“两革一化”活动的正确性,这让鞍钢上上下下备受鼓舞。 1960年3月中旬,中共鞍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