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今天我们该以怎样的姿势纪念老舍
?
点墨
?
50年前,1966年8月24日晚,老舍穿着白衬衫和蓝裤子,缓缓踏入了太平湖。毋庸讳言,老舍之所以比他同时代的作家更具影响力,更为广泛地被怀念,更多地被讨论,是与他的离世方式有关的。老舍的投湖,与梁济和王国维的投湖一样,留给后人无尽的沉思与谜团。
?
老舍之死,与是一个文人捍卫内心洁净的方式,也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一个审判。老舍已经离开五十年,但那些曾殴打过他、羞辱过他的人,仍然有不少还活着,并无忏悔。
?
我们依然记得老舍,可具有讽刺意义地是,尽管老舍仍然是语文教科书中作品入选最多的作家,但当谈论起老舍时,说得最多的已经不是他的作品,在时间长河逐渐湮没经典的时候,一位身心遍布伤痕的老舍形象却愈加清晰。
?
这就是我们不愿看到但却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相比于等身的著作,一顿毒打,以及决绝的一跳,更容易让一位作家被永世铭记。
?
老舍概述
?
概括老舍是艰难的,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朝,民国,抗战,新中国,至于老舍的死亡,在50年,我们尚未弄清所有的细节。所以,我们也只能简单的概述其生平,用寥寥数百字,给读者们一个初步的印象。
?
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舍予含有“舍弃自我”“忘我”之意。老舍出生于气若游丝的清代末年。在他不到两岁时,父亲就在一场与八国联军交锋的战斗中阵亡。
?
他偕同哥哥姐姐,依靠母亲替人浆洗缝补维持生计。在他记忆中,因为常年辛劳,母亲的手总是鲜红微肿。八国联军侵入时,母亲忘我保护儿女;日常生活中,母亲隐忍而从容养育着子女。
?
因为童年家中清贫,老舍自小接触的左邻右舍皆为凡俗之人:商人、人力车夫、手工艺人、警察等下层平民。这些周遭之人对老舍及其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本初影响,奠定了他作品平易近人的艺术审美基调。
?
老舍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不久,五四运动爆发。受此影响和激励,老舍于1924年远赴英国伦敦任教并开始在异国涉足文学创作。他的处女作《老张的哲学》写于1925年,在此后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写下了多达800万字的作品。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其“人民艺术家”称号。
?
老舍是北京人,作品也多以北京为背景撰写。不过他曾远赴英国、新加坡任教,先后在山东、武汉发展,在漂泊不定中,故土北京自然成为他的牵挂和情感寄托。在其代表作《四世同堂》里,老舍将自己的出生地――小羊圈胡同,挪移至祁家的宅院。
?
老舍挚友宁恩承如此评价老舍及其成就:如果作家可以按民族分类,三百年中满族人有三位杰出的小说家,可称为满洲三杰。第一个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第二个是《镜花缘》作者李汝珍,第三个当推老舍……老舍的题材是穷苦大众,不写女人。老舍的文字是幽默的,但内容是严肃的。
?
1966年8月24日,在文革中,因受到批斗,老舍选择离开这个世界。
?
/写作素材/
?
创作起点:穷人的作家
?
老舍幼年丧父,父亲死后,养家的重担都压在母亲身上。母亲靠为别人洗衣服换取微薄的收入,艰难度日。彼时他家老房子已经残破不堪,三伏天夜里下雨,全家只能在屋里坐到天亮,害怕被坍塌的房子埋起来。冬天则八面透风,白天连水都会冻在缸里。在这样的贫困境地中,老舍因受善人刘寿绵的资助上了私塾和小学,后又因自己的勤奋刻苦,得以继续学业。
?
在中国近代作家群体中,老舍是少有的穷人出身,且生活在他周围并与之来往的,也多是在贫困中挣扎的毫无希望的下层百姓。对贫穷的刺痛感,是他体验世界的起点,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
?
话题拓展:童年、敏感、贫穷
?
创作态度:甘做“写家”
?
在20世纪30年代文坛,思潮与文学争论此起彼伏,各类文人圈子卓然成宗。但老舍却只愿做个旁观者。因当时的他对于泛滥于文坛的许多粗糙生硬的“革命文学”与“普罗文学”是抵触的。
?
似乎是故意表明姿态,老舍始终坚称自己是“写家”,刻意与“作家”划清界限。他说自己因为自幼穷困而“孤高”,便喜欢独自沉思。抗战爆发前他的自由主义立场根植于他的穷人出身——“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老舍坚持自我,疏离于主流文坛,不愿与谁为伍。这种精神状态,他后来称之为“独立不倚”。解放后,老舍借悼念好友罗常培先生,谈到了“独立不倚”对他的影响——“使我们不至于利欲熏心、去蹚浑水。”
?
话题拓展:孤独、独立思考
?
/经典范本/
?
今天该以怎样的姿势纪念老舍
?
凤凰网评论部
?
北京有两个著名的湖,一个叫积水潭,一个叫太平湖,这两个湖和两位著名的文化人有关,一位叫梁济,一位叫老舍。
?
1918年11月10日,梁济跳入积水潭,自杀前他问儿子梁漱溟的问题,成为一句著名的遗言,“这个世界会好吗”。1966年8月24日,老舍投身太平湖,没有留下遗言,但在此前与巴金碰面时,老舍对巴金讲了一句话,“请告诉朋友们,我没有问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