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ppt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ppt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解析】第(1)题,A是到达地球大气层之外的太阳辐射,B是被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C是被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D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E是被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F是地面辐射,G是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H 是散失到大气层之外的地面辐射,I是大气逆辐射,J是散失到大气层之外的大气辐射。第(2)题,G是大气的吸收作用,表示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火山喷发会将大量喷发物带到空中,大气反射作用增强,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下降。第(3)题,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答案:(1)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2)大气吸收 地面辐射 降低 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3)大于 2.探究大气的受热过程: 阅读教材第30页图2-1-6大气受热过程示意,探究以下问题。 (1)吸收地面辐射的主要大气成分是什么? 提示:水汽和二氧化碳。 (2)大气的保温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大气向外放出长波辐射,其中朝向地面的部分,把热量返还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3)不同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不同。试举例说明不同地面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差异。 提示:如陆地和海洋,吸收相同的热量,陆地增温快,增温幅度大,海洋相反等。 【探究总结】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作用形式 参与作用的 大气成分 波长范围 作用特点 吸收 臭氧、氧原子 紫外线 吸收强烈,有选择性,大部分可见光可穿透 水汽、二氧化碳 红外线 反射 云层、尘埃 各种波长 无选择性,反射 光呈白色 散射 空气分子、 微小尘埃 各种波长 向四面八方散 射,有选择性 2.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可形象地概括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具体过程如下面流程图所示: 【探究训练】   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图,回答(1)(2)题。 (1)从辐射量上看,甲大于乙的原因是 (  ) A.大气对甲具有削弱作用 B.丁对甲有补充作用 C.甲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D.乙大部分被地面吸收 (2)下列现象中,会使丁环节减弱的是 (  ) A.雾霾笼罩       B.空气湿度大 C.晴空万里 D.阴云密布 【解析】(1)选A,(2)选C。第(1)题,甲为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乙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途经大气,部分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所以甲大于乙的原因是大气对甲具有削弱作用。第(2)题,图中丁环节为大气逆辐射环节,雾霾笼罩、阴天及空气湿度大都会使其增强,而晴朗的天气,大气逆辐射相对较弱。 【补偿训练】    下图为地球表面大气受热过程示意。据此完成(1)(2)题。 (1)近地面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全球一致倡导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使 (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减弱 【解析】(1)选 C,(2)选D。第(1)题,近地面大气成分主要是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较弱,而对地面长波辐射有很强的吸收能力,故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对应的是③。第(2)题,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即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吸收地面辐射减弱,大气逆辐射减弱;而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 【素养提升】   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1)(区域认知)沿海地区多雾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水汽充足。 (2)(综合思维)“十雾九晴”,说明雾多发生在晴朗的早上,试分析原因。 提示: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气温低,水汽容易凝结,因此雾多发生在晴朗天气的早上。 探究三 热力环流形成 【教材探究】 1.探究环流的形成原理: 阅读教材第31页,图2-1-9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示意。探究以下问题。 (1)冷热不均引起了大气的对流运动。在图中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A地受热多,气温高,大气膨胀上升;B地和C地受热少,气温低,大气收缩下沉。 (2)受热区和冷却区相同高度的气压如何变化?大气如何流动? 提示:受热地区的高空气压升高,冷却地区的高空气压降低,在高空大气由受热上空流向冷却上空;近地面,冷却地区气压升高,大气流向受热地区。 (3)如何理解受热地区和冷却地区的等压面弯曲? 提示:受热地区的近地面比冷却地区的近地面气压低,等压面向近地面弯曲,冷却地区向高空弯曲;受热地区的高空气压比冷却地区的高空气压高,等压面向高空弯曲,冷却地区的高空等压面向低空弯曲。 2.探究海陆风的形成过程: 阅读教材第32页图2-1-10海陆风形成示意。探究以下问题。 (1)白天是海风环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智慧IT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微软售前技术专家持证人

生命在于奋斗,技术在于分享!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0日上传了微软售前技术专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