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廉颇的典故,其用意是什么? 【提示】作者以廉颇自比,虽已六十多岁,但仍想为国效力,可南宋朝廷不接受他的建议,加之小人挑拨,他感到十分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却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苦闷。 水 龙 吟 登建康赏心亭 上 阕(写景) 楚天、清秋 远山、落日 断鸿、西风 下 阕 (用典) 壮志难酬 张翰归隐 许汜谋私 刘备才气 桓温北伐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上阕 下阕 家与国的豪情壮志 元嘉草草 借古讽今 四十三年 怀古伤今 可堪回首 以古喻今 凭 谁 问 思古求今 千古江山 物是人非 舞榭歌台 人生短暂 斜阳草树 讽刺现实 想 当 年 批判当朝 (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答案】 壮志难酬,怀抱未展; 中年多病,时光日迫; 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1.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6分) 2. 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答案】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现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2.作者写这两位历史人物,寄托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提示】作者想借这两位历史人物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 一、对联欣赏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4、增强感染力。?以内容特定的典故来表情达意。不仅简省精练,还可曲尽其妙;同时,用典与形象、意境和情理有机结合,体现了词的精练性和含蓄性,使词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统一。 ?2、典中生意境。《水龙吟》:忧愁风雨,风雨飘摇的国势映照出词人艰难的处境;树犹如此,十围粗大的柳树凸显出词人年华流逝的伤痛。 《永遇乐》:“江山”既实指京口之江山,也虚指天下之江山;饰以“千古”,成雄壮开阔之境。因典生境,境中隐情,自然而生动。 辛弃疾词两首 同学们,有一个人,他的墓碑上有这样一副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指谁呢?辛弃疾。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北宋灭亡后,他本是带着“到南方后,我一定可以打回北方,收复我的故乡”的信念南归的,却没想到南投40多年间,就有20多年的时间被闲置一边。 而在断断续续的启用历程中又有37次频繁调动。朝廷不重用他,可他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何职,总不忘初心,不断上书。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时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 你想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最终壮志未酬,留下一生的遗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两首词,去体会词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报国无门的悲苦心情。(重点) 3.理解两首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难点)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作品。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

文档评论(0)

153****057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