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18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初中语文_18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4 PAGE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诵读课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了解罗贯中及《三国演义》的有关文学常识。 2、查字典,识记、积累字词。 3、再一次学习插叙的记叙顺序,了解其作用。 4、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3、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实现人生价值。 3、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重点难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本文通过故事、矛盾冲突、心理描写等方法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3、从历史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认识曹操。 策略方法   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索、质疑问难等方法进行学习,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或投影仪。 2、学生:(1)积累字词。制作人物积累卡片,查阅有关作者的情况。 (2)查找有关《三国演义》的资料,简单了解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 (3)查阅有关曹操的历史知识,了解曹操其人,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 一、 导入新课: 大屏幕展示杨慎词《滚滚长江东逝水》(幻灯1) (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同学们,杨洪基的这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重新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仿佛又把我们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描画出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像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的?(生:诸葛亮)一位是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大屏幕展示(幻灯2),看看作者为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师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 在学习新课以前,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你了解《三国演义》及罗贯中和本文的故事背景吗?找学生起来谈一下,然后出示大屏幕。 师展示幻灯片:《三国演义》(幻灯3)、作者(幻灯4)、故事发生的背景(幻灯5)的有关知识 1、《三国演义》简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3、故事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4、你能正确读写下列加点的字词吗?能根据拼音正确写出生字吗?幻灯6 鸡肋leì 恃才放旷shì 数犯曹操三忌shuò 叱退chì 心恶之wù 佯惊yáng 曹丕pī 麾军huī 高阜fù 拈弓niān 竟取匙与众食qì(讫 ) 操因疑修zèn( 谮 )害曹丕 延弃弓chāo( 绰 )刀。 找学生起来说、读。 三、教材研读 我们这一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有以下几个,请看大屏幕:幻灯7、幻灯8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 概括主要事件。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3、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征 4、探究杨修的死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人必有一死,有人沙场浴血,马革裹尸;有人老死病床,寿终正寝;有人遭人陷害,忧愤而死……那《杨修之死》中杨修的死因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要注意语速要适中,句子停顿要准确,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场合, 要读出感情来。读完后完成下面任务: 找出杨修之死的原因,请你分清杨修被杀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看看文中有没有原句。 师展示幻灯9,生读课文,找句子,回答问题。 师明确:幻灯10 直接原因:“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