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学案-第6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小结与测评-含解析

新教材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学案-第6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小结与测评-含解析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知识体系概览] [主题归纳整合] 辩证地看待科学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与弊 1.利 (1)科学传播的媒介特性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科学传播中的大众传播媒介,对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范围、延续传承时间、丰富传承内涵,所起的作用是传统传播所望尘莫及、不可比拟的。 (2)科学传播通过新闻报道、媒体宣传、实时评论、舆论监督的方式,引起社会大众和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重视。 (3)科学传播所传播的新技术、新观念等,被吸收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语境中的技艺创新和文化积淀提供了养料。 (4)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或本土性保持在适当的尺度和分寸内。大众媒介为人们制造了各种感知和体验方式,借以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土性。科学传播的全球化传播使得本土性逐渐削弱,人们可以经由科学媒介提供的认同方式,形成新的地方体验,进而重塑本土性。 2.弊 (1)科学传播带来的传播形式和传播科技手段无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性的最大入侵者和宣传者。科学传播的全球性文化虽然开阔了人们的文化视野,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人们的亲身经验,并削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性化和地域性特征。 (2)科学传播在保护、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会利用各种政策、技术手段、大众传媒等优势,有机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无意间实施了“强权”,打破了原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平衡。 (3)伴随全球化科学传播的发展进程,科学传播方式、传播手段的日益科技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掠夺性破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资教之佳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教学资源,助力教育转型!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0101033200002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