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的临床辨证思路、方法与治疗.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衰的临床辨证思路、方法与治疗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指心排出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一般代谢需要的病理状态,是各种病因导致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在过去的10年中,现代医学对心功能不全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有了新的进展,但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其病情发展与演变。如何治疗心力衰竭,已成为中西医共同注意研究的问题。中医治疗心衰,包括对顽固性心衰已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我们根据近期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概况,归纳总结出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思路、方法及辨病治疗。 一、辨证思路与方法 1 治病求本,谨审病机 中医古代文献中虽然没有器质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病名,但类似心力衰竭的一些征候、治疗早已有详细记载,如“胸痹断气”,“喘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喘息胸痛”,“心动悸”,“脉结代”等,这些记载至少包括了心脏病、心力衰竭的多种症状在内。心脏的生理功能,最主要的有3个方面,即主阳气、主血脉、主神志。《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素问·金匮真言论》亦说:“阳中之阳,心也”。所谓“夏气”“太阳”“阳中之阳”,都是指心脏中存在着具有火热性质的阳气。“心为火脏”,血液的循环,脾胃的运化,肾气的温煦等,都不能缺少这种阳气。血液之所以能循环,则有赖于心脏的推动,故《素问》说:“心主身之血脉”,心脏之所以能主持血脉,全有赖于所储备的阳气,因而有“气为血帅”,气行血行,气止血止之说。 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变化在心,与肺、脾、肾的关系也很密切,心主血脉,是全身气血运行的中心,心气虚弱,心阳不足则鼓动血脉运行无力,每易形成气滞血瘀,又可累及肺、脾、肾,使水液运化排泄障碍,肾脏虚衰不能纳气,则气逆于上,如本病发展到严重阶段,心阳虚极就会出现心阳气脱的危险重症。本病虚证为本,以心肾阳虚为主,实证为标,病理因素为水湿、血瘀、痰浊。外邪反复感染、劳倦、思虑、饮食所伤为诱发及加重病情,促进病变发展的重要原因。 2 五脏兼顾,病证结合 心衰与心、肺、脾、肾等脏器有关。其本虚邪实,虚实错杂,可因先天不足,或他病及心,或因君主自病,心体受损而发病。《丹溪心法》记载:“心虚而停水,则心中漉漉,虚气流动水即上乘,心不自安。”张石顽说:“水停心下侮其所胜,心主畏水,不能自安,故为悸也。”这指出了心悸的发病原因多由气血虚弱而引起,同时指出心悸与停水有联带关系,这与心力衰竭时。心悸与水肿症状并存的观点是一致的。《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亦指出:“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燥、其人阴肿”、因本病多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故致心肺气阴两虚,肺失宣降,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肾失温煦,终至痰凝、瘀血、水湿相互为患,虚实错杂。血瘀以程度轻重的不同存在于疾病发展的全过程。在治疗上古人有“气喘尿少,通身肿胀者,暖下泄泻”的治疗方法。 我们体会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但不局限于心,常常是心、肺、脾、肾等脏同病,尤以心肾阳虚占主要地位。心病日久,可累及肺、脾、肾、肝等脏。反之,他脏病变亦可影响及心而演变为心气,心阳虚衰或心阳不足,心血瘀阻等病证。如冠心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早期为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动则气短加重,随着病情发展,出现不能平卧,卧则喘息气短咳嗽,甚则咳咯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状痰,其病变机理为心脉与肺相通,心脉起于心,其直者却上肺,心气虚衰则血瘀,血瘀则水液也随之滞留,而渗溢于脉络之外。当血瘀于肺,水液滞留而渗溢于肺脏时,即谓之水饮客肺。致肺窍壅塞,肺失清浊之运化,产生呼吸困难,气短不能平卧,水性下沉,平卧则水渍于肺更甚,故卧则气短加重。心气虚血瘀于肺,肺失肃降而气逆,则产生咳嗽,水瘀互结,饮邪犯肺则咳出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状痰。故治疗时应心肺同治,病证结合。 从临床实践观察来看,心衰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肾俱虚:心主一身血液运行,肾为五脏之本,命门所在。心衰初期多为心气虚,日久心病及肾,心肾俱虚。命门火衰心阳失于命门之火的温煦激发而愈虚。 (2)心脾两虚:心衰患者心气心阳虚亏,心血耗伤,心失濡养。心气虚,火不生土,脾必受损,运化失职。脾虚日久,又可致水湿,痰瘀互结。 (3)瘀血内停:血行依赖心气推动。心气阳虚,无力帅血,血行滞缓,易致血瘀。命门火衰,心阳失于激发,行血更迟,瘀血更甚。 (4)水湿泛滥:水的运化,也靠气的推动,阳的温化。心阳亏虚,肾失蒸腾,气化不利,水湿停聚,不能运化排泄,浸渍脏腑经脉,泛滥为肿。血瘀日久,瘀阻血络,更加剧水邪为害。这4型之间,常常是两型合并出现,如心肾阳虚合并瘀血内停;心脾两虚合并水湿泛滥;甚则3型互见。如心肾阳虚合并水瘀互结。 3 灵活用药,掌握时机 心

文档评论(0)

shujuk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