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院 (系): 专 业: 学 号: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双平面高速研磨机床的设计 论文的主要内容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三、设计方案的选择及主要部件的选取设计 四、气动控制系统及主轴调速系统的设计 五、部分零部件的三维建模与实体模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精密和超精密加工已经成为国际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技术,因为许 多现代产品需要很高的制造精度。发展尖端技术,发展国防工业,发展微电子工业都需要精密和超精密加工零部件。当代的精密工程、微细工程和纳米技术是现代制造技术的前沿,也是明天技术的基础。 研磨是一种重要的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方法。研磨加工除了加工质量和 加工精度高这一特点外,还具有加工材料广,几乎可以加工任何固态材料 。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国外发展现状 目前,在发达国家中,一般工厂能稳定掌握的加工精度是1μm。为了进一步提高超精密加工技术水平,各工业发达国家都在努力冲刺。日本的ERATO计划中,把纳米技术作为其六项优先技术之一。美国的VHSIC计划正在进行,在英国国家纳米技术(NION)计划已经实行。 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现在的机械制造技术水平和国外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发展方向上,一个是高度自动化技术,另一个是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我国已把先进制造技术作为今后重要发展的研究领域 。 目前,国内外研磨主要还是采用散粒磨料在慢速研磨机上研磨。其特点是加工设备简单,投资少,加工精度不稳定,加工成本高,效率低。正是由于散粒磨料研磨存在一些不足,所以许多学者在研究新的研磨加工技术。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三、设计的主要内容 3.1、双平面高速研磨机床的方案设计; 3.2、机床整体设计; 3.3、主要零部件的选择及设计; 3.1 双平面高速研磨机床的方案设计 技术要求: 1、加工对象:直径为30mm的柱体端面; 2、磨具直径:600mm; 3、主轴转速:200~720r/min。 3.1 双平面高速研磨机床的方案设计 研磨过程中传动系统设计方案 (1)电机通过减速器带动主轴旋转方案 此方案中,电动机通过与减速器相连,使主轴达到预定的转速。可以选择蜗轮蜗杆传动装置得到旋转方向的改变。 (2)电机通过带传动带动主轴旋转方案 此方案中,电动机与主轴通过带传动连接,使主轴达到预定的转速。 由于蜗轮蜗杆减速器有传动比的要求,不适合在本文中使用。而带传动较减速器传动更简单,同样能实现传动要求。 3.1 双平面高速研磨机床的方案设计 3.1 双平面高速研磨机床的方案设计 加工过程中工件夹具的确定 本文中通过行星轮系使工件固定。 在此轮系中,中心轮通过键连接与主轴达到相同的转速,而行星轮与中心轮啮合,固定在行星轮中的工件跟随行星轮转动,这样研磨过程中工件也获得了一个速度,为使结构简化,可在齿轮的基础上改良设计中心轮与行星轮。 3.1 双平面高速研磨机床的方案设计 工件装卸方案的确定 本文中通过电气控制系统控制气缸升降。加工完毕卸下工件时,需通过电气系统控制气缸上升进而使上磨盘向上移动,当磨盘移动到装卸工件所需高度时,便可以卸下工件。安装上待研磨的工件后,同样需要通过电气系统控制气缸下降而使上磨盘向下移动,当磨盘移动到工件预订高度时重新开始研磨工件。 3.2 机床整体设计 电动机通过带传动与主轴带动下磨盘、中心轮、上磨盘的旋转。在研磨过程中,气缸使上磨盘对工件施加研磨压力。研磨过程结束后,电气控制部分通过气缸带动上磨盘的移动进而装卸工件。由该图可知,上下磨盘转速同为720rpm。 3.2 机床整体设计 3.3 主要零部件的选择及设计 电动机的选择 设计工件距中心轮轴线的最远距离 e=200mm,则工件对机床主轴最大的阻力矩T 为: T=Fe=66000N 因本机床是面向工厂设计的,所以机床电源选择用三相交流电源,故选择我国生产的Y系列三相异步电机,型号为Y132M-4。其额定功率为P=7.5kW,n=1440r/min 3.3 主要零部件的选择及设计 B型V带带轮简图 3.3 主要零部件的选择及设计 V带带轮的设计 3.3 主要零部件的选择及设计 由上文可知,主轴传递的最大扭矩37.5Nmm 求得: d≧20.84mm 考虑到通孔对强度的削弱作用,同时考虑 到机床主轴的刚度比较高,所以d应有所 增加,取主轴最小轴径处为36mm 主轴的设计 3.3 主要零部件的选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11分度支承零件械加工工艺及专用夹具设计说明书.docx
- 2021百山祖国家公园环丽水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招标文件.doc
- CA6140车床拨叉831007加工工艺及钻22孔夹具设计.docx
- CA6140进给箱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夹具设计.doc
- KCSJ-02套筒座机械加工工艺铣底面夹具设计.docx
- PPT答辩-通用空间凸轮分度装置设计.pptx
- 毕业答辩-颗粒自动化包装机设计--计量充填机械设计.ppt
- 毕业答辩-某轻型货车的前桥设计.ppt
- 毕业答辩-小白杏杏核破壳机设计.ppt
- 毕业答辩-重型载货汽车悬架系统结构设计与3D建模.ppt
- 毕业论文-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天气预报终端设计.pdf
- 毕业论文-基于自适应参数虚拟同步机的微电网控制系统设计.doc
- 毕业设计(论文)-4L-20-8往复式液化石油气压缩机设计.doc
- 毕业设计(论文)-5t装载机动臂油缸结构轻量化设计.doc
- 毕业设计(论文)-8t链条式玻璃钢管脱模机设计.docx
- 毕业设计(论文)-25tL型单梁门式起重机设计及有限元设计.docx
- 毕业设计(论文)-75t32m 偏轨双梁桥式起重机结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docx
- 毕业设计(论文)-80吨汽车起重机结构设计.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