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寡人之于国也》
1 概括本文所体现孟子王道政治重要内容
答:(1)富民、爱民,以民为本思想。
(2 反对暴政,倡导仁政:①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农业、林业、渔业。②注重文化、道德教诲。
(3) 反对兼并战争,倡导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2. 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阐述?
答:环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展开阐述
3. 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说理办法体当前什么地方?
答:先批评梁惠王治国办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详细办法,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体现。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同步,又能抓住她渴望民众拥戴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详细办法时,采用先易后难、步步推动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体现。
4.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来阐明什么问题?
答:用此比喻为了阐明梁惠王虽然自觉得对国家尽了心,事实上治国办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差别。 都是喜欢战争,因而百姓也不会增多。
二、《秋水》
1. 本文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答:本文主旨是在无限广大宇宙中,个人结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人以故意启示,这就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见闻而自满自足,应当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2.试谈本篇中景物描写对体现主旨所起作用。
答:本文开头有一段对河水和海景描写。先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黄河两岸不辩牛马,后写北海浩瀚,不见水端,文章以河水与海水景象大小对比,来衬托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结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结识是有限”这一文章主旨。
3.举例阐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特色
答:援譬设喻使哲理详细化、形象化。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来表达抽象哲理,并且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令人目不暇接。本文同样如此,比喻句有:
(1)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4)计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以上比喻阐明人结识,受条件和环境制约,世间事物大小都是相对,人结识是十分有限。因而盲木地自我夸耀是愚蠢,必然会见笑于大方之家。这些比喻以一种个详细生动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论证办法。
答:本文在说理方面有如下特色:(1)论证构造上,本文通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逐级推动,最后把结论推到读者面前。这种逐级推动论证构造很有说服力。(2)论证办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修辞手法,导致了文章滔滔莽莽气势,增强了说理力量。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
1.本文中心论点和关于警句对咱们有什么启迪作用?
答:中心论点是封建王朝兴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里人事重要是指人主观努力。重要举出《尚书》上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做理论依照,然后作者据此阐发自己看法,很自然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并将这一道理推而广之:“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从伶人说开去,从更广范畴给人以启示。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飞速发展,无论国家或个人,要想获得发展和成功,立于不败之地,必要经常以这些格言警示自己,要不断努力拼搏,居安思危,谦虚谨慎。
2. 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阐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
答:第二段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先极力赞扬成功前发奋,成功时意气胸怀雄壮,极力渲梁其强胜,在告成功定天下之后,再以迅疾笔调写其衰败之速,在盛衰成败兴亡鲜明对比中,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强烈对比,发出庄宗历史悲剧根由所在,使“皆自于人欤”结论格外让人信服。
3辨认文中所运用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阐明其作用。
答:第一种论据就是用历史事实做论据,文中第二段用大段篇幅写了后唐庄宗如何接过晋王临终三矢及所嘱,如何把矢藏于庙而又取出,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如何凯旋而纳之,报了梁之大仇,“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然后又写出如何“仓皇东出,君臣相顾,不知所归,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这样一种由盛而不久又衰败历史事实。作者紧紧扣题,发出议论,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事实胜于雄辩地证明了作者论点。第二种论据就是理论论据,重要举出《尚书》上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做理论依照,然后作者据此阐发自己看法,很自然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自然之理也”。阐明庄宗之事就是例证,因此“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发出了警世之语,论据简洁有力,确凿无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