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 热
概 述
发热()是指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 )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 0.5 ℃时,称为发热。也称为调节性体温升高。
发热反应是机体对疾病的一组复杂的病理生理反应, 包括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所引起的核心体温的升高、内分泌、免疫及急性期反应等。
非调节性体温升高, 又称为过热, 此时调定点并未移动, 但由于体温调节功
能失调、散热障碍或产热器官功能异常, 使体温被动性升高, 其程度可超过调定点水平,这类体温升高称为过热()。临床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全身性麻醉 药(如氟烷、甲氧氟烷等)等导致的高热;散热障碍见于:环境高温、先天性汗 腺缺乏症等。
生理性体温升高是在某些生理条件下,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应激时,其体温也可超过正常值 0.5 ℃,但其本质并非发热,而属于生理性反应。例如,剧烈运动时体温可升至 38℃,甚至更高,这是由于产热过多所致。月经前期、妊娠期体温可轻度升高,与孕激素分泌过多有关。
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 而是一种病理过程。 发热常常出现于疾病的早期, 而首先被患者察觉,因而,发热是疾病的信号之一,也是重要的临床表现。
发热的原因与机制
致热原()是指具有致热性或含致热成分, 并能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人 体和动物发热的物质, 包括来自体外(外致热原)或某些体内产物(内生致热原)。
发热激活物是指通过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 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而引起发热的物质。
外致热原
细菌及其毒素
( 1)革兰阴性细菌与内毒素
革兰阴性细菌进入体内引起发热,主要是内毒素的作用。内毒素( , )为革兰阴性细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 ),由特异侧链、核心多糖和脂质 A 三个部分组成。 脂质 A是致热的主要成分。 是最常见的外致热原, 有明显的耐热性, 160℃、2 小时才能灭活,一般方法难以去除,的分子量很大
( 1000~2000),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体外实验表明,微量的与白细胞共同培养, 可使后者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 家兔和犬静脉注射后, 血清中可检测出大量的内生致热原。 因此,认为性发热是由于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
热原所致。 反复注射可使动物产生耐受性。 内毒素在自然界分布极广, 是外环境中主要的热源性物质。( 2)革兰阳性细菌与外毒素
革兰阳性细菌包括肺炎双球菌、 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引起发热方式:
①外毒素:从某些革兰阳性细菌分离出的外毒素为强致热激活物,如:葡萄球菌的肠毒素、 A型溶血性链球菌的红疹毒素,微量注射即可引起动物发热。
②肽聚糖:为革兰阳性细菌细胞壁的骨架,在激活炎症反应方面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性质相似。
③全菌体或其颗粒成分被细胞吞噬,也可引起发热。
)分枝杆菌
结核杆菌全菌体及细胞壁中所含的肽聚糖、多糖和蛋白质都具有致热作用。
)真菌
许多真菌引起的疾病也伴有发热。动物实验发现:无致病性的酵母菌也可引起发热。真菌的致热因素是全菌体及菌体内所含有的荚膜多糖和蛋白质。
)螺旋体
病毒
病毒可激活产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 将流感病毒或麻疹病毒注入家兔静脉内, 可引起发热, 同时血清中检测出内生致热原。 用脂溶剂处理病毒, 去除病毒包膜后, 其感染性和致热性消失。 包膜中的脂蛋白为主要致热物质, 血凝素()也具有致热性。
疟原虫
疟原虫感染动物体后,其红外期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发育成裂殖子,当红细胞破裂时,大量裂殖子和代谢产物(疟色素)释入血液,引起高热。
抗原抗体复合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对产致热原细胞有激活作用。
类固醇
体内某些致热性类固醇,如:睾丸酮的中间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进行肌 肉注射时可引起明显发热。 体外实验证明, 将本胆烷醇酮与白细胞共同培养数小时后,可使白细胞激活并产生、 释放内生致热原, 故认为类固醇代谢失调是某些周期性发热的原因。
致炎物
硅酸盐结晶和尿酸盐结晶等可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分泌致热性细胞因子, 引起炎症反应,其本身也可激活产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
内生致热原( , )
发热激活物不直接作用于体温中枢, 而是通过激活产致热原细胞, 合成、分泌和释放某些致热性细胞因子, 作用于体温中枢引起发热。 这些致热性细胞因子称为内生致热原()。
2.2.11
由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树突细胞、角质
形成细胞及肿瘤细胞等多种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多肽类物质。 1
的分子量范围很大( 2~75),为多肽类,具有致热作用的是分子量 12~18 的糖蛋白,呈单相热。 1 不耐热, 70℃ 30 可丧失活性。
2.2.2
有两个亚型: α、β。多种致热原,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内毒素等都可诱导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和释放, α 主要是由单核巨噬细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标准化管理手册2021年版(施工线路).docx VIP
- 我爱宁波小学三年级教案.doc VIP
- 石油产品分析(第三版)全套PPT课件.pptx
- 2025年四川省中科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黄帝内经》与岐黄之术.pdf VIP
- 2024-2025学年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人教版(2024)七年级全一册教学设计合集.docx
- 全国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职业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库(浓缩600题).doc VIP
- 程序设计类课程“闯关式”数字化教学设计与实践.docx VIP
- 第5单元 探索1 互联网安全风险及其产生原因 教学课件.ppt VIP
- 2022玻璃结构工程技术规程.docx VIP
- (高清版)DB33∕T 1217-2020 屋面工程质量验收检查用表标准 .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