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前脑血管病、 心血管病、 恶性肿瘤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 脑血管病也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根据 20 世纪 80 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世界卫生组织监测心血管疾病的
趋势和决定因素研究 ( MONICA) 前瞻性研究(调查人群涵盖我国 16 个省市约 330 万人)和1986 年全军脑血管病流行病学协作组回顾性研究(研究人群涵盖我国的 29 个 省 市 580 万人),脑卒中病死人数占城市死亡人数的 20% 、占农村死亡人数的 19% ;全年龄组平均年龄标化发病率为 116/10 万,平均年龄标化患病率为 3/1000 ,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 80% 。
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是由于脑供血动脉的狭窄所导致的血栓形成和栓子脱落引起的脑动脉栓塞和脑梗死,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丰要病因之一。据国内外报道, 20%~30% 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直接发病原因是颈动脉狭窄。因此,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
目的之一是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进一步发展即脑梗死的发生; 其二是解除颈动脉狭窄所引
起的一系列脑缺血症状。
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 ( atherosclerosis) .大动脉炎 (takayasu arteritis) 及纤维肌肉结构不良 ( fibromuscular dysplasia) 等;其他病因如外伤、动脉扭转、先天性动 脉闭锁、肿瘤、动脉或动脉周围炎、放疗后纤维化等较少见。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和美国,约
90% 的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在我国中青年患者中, 大动脉炎也是比较常见的病因。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累及起始部及颈内外动脉分叉处。 在粥样斑块的基础上, 可以产生附壁血栓和微栓子脱落; 斑块内出血、 纤维化和钙化引起狭窄进行性加重; 血管壁溃疡、夹层及动脉瘤形成产生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等病理变化。 最终导致颈动脉狭窄、 闭塞及脑组织的缺血和梗死。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 carotid endarterectomy , CEA) 。CEA 曾被认为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标准方法。介入治疗
包括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 carotid arter stenting , CAS) 和颈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 CAS 由 于其微创和适应证广,近年来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认可。但 CAS 能否取代 CEA 成为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法,临床上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为严格 CAS 的适应证、规范操作技术、减少术中和围手术期并发症,中华医学会放射
学分会介入学组特召集业内专家暂制定此专家共识以供临床参考。 此共识是根据专家的临床 经验和参考相关文献制定的, 缺乏我国自己经过严格科研设计的大样本、 多中心临床研究的资料证实, 因此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本学组将以此为基础, 进行多中心研究, 不断总结经验, 制定完善的操作指南。
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颈动脉狭窄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和眼的缺血症状。病变累及大脑前循环供血动脉即颈总、颈内动脉者,可有头晕、头痛、晕厥、一过性黑矇、失明等症状;但其典型临床症状为
短暂脑缺血 (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即一过性肢体无力和麻木,以及短暂性偏瘫
发作。病变累及大脑后循环即椎动脉者可出现椎基底动脉缺血表现, 如眩晕、晕厥和恶心等。严重者可发生卒中即脑梗死。
脑梗死根据累及的部位不同可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 如偏瘫、 语言和听力障碍等, 严重者可发生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也有部分患者仅表现脑白质缺血引发的功能性神经损害, 如记忆力、计算能力或定向力减退以及嗜睡等。 体检: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可闻及颈动脉血管杂音,视网膜贫血等。
二、影像检查方法
目前,颈动脉狭窄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包括彩色血流多普勒超声 ( CFDS) 、 CTA 、 MRA 、
DSA 和血管内超声 (ⅣUS) 。除急诊患者以外,术前至少应进行以下两项影像检查以相互印证。
CFDS: 包括实时声像图检查、多普勒血流动力学检查和三维血管成像检查等,能准
确提供病变范围、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管壁厚度及血流速度等信息。但是, CFDS 诊断结果受操作者的经验及设备情况等影响较大,适用于可疑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筛查。
CTA: 其最大优势在于能区分微细的密度对比度差异, 在诊断血管壁钙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在管腔狭窄程度的判断上,与血管造影诊断的符合率仅为 90% 左右。
MRA: 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效果与 CTA 相似,对钙化的显像和判断方面较 CTA 差 。对血管狭窄程度的判断上, MRA 倾向于夸大病变,常无法区分严重狭窄和闭塞。与血管造
影诊断的符合率与 CTA 类似,在 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