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运用中医经典辨治血液病经验总结(基础医学范文).docVIP

导师运用中医经典辨治血液病经验总结(基础医学范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导师运用中医经典辨治血液病经验总结(基础医学范文) 文档信息 属性: F-00PH36,doc格式,正文5739字。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适用: 作为文章写作的参考文献,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摘取等相关工作。 作者: 佚名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搞要 1 关键字:贫血;出血;髓外浸润;发热 2 1 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2 2 出血(紫癜病) 4 3 髓外浸润(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 5 4 发热(恶性血液病并发症) 7 5 体会 8 参考文献: 9 论文原创声明(模板) 9 论文致谢(模板) 10 正文 导师运用中医经典辨治血液病经验总结(基础医学范文) 搞要 摘要:导师郭利华教授,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临证中力主“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并重”的思想,倡导“治未病”、“带瘤生存”的观点,主??“中医药治疗应贯穿在恶性肿瘤的每一个阶段”,力推“合理用药”,其对于血液病的治疗,结合中医经典,调和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从整体出发,对于临证治疗血液病有其独到的见解 关键字:贫血;出血;髓外浸润;发热 中图分类号:R5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2-0016-04 “中医血液病学”是依据中医基本理论,借鉴现代技术与思维来规范血液病名词术语、阐述生理功能、探讨病因病机与证治规律、制定综合防治与调护方案、建立疗效评价体系的临床学科。古代虽没有血液系统各种疾病的相应病名,但中医血液病的流源历史悠久,历代医家多有论述[1]。结合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简称“国标”)和一些期刊[2]对于血液病名及其病机的规范化探讨,中医常见血液病有如下:髓劳(再生障碍性贫血)、紫癜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核(恶性淋巴瘤)、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溶血性贫血)、白血病(急、慢性白血病)。导师郭利华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中医医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疾病。现结合导师的临床经验梳理中医经典辨治血液病。 1 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中医经典理论中没有单一的贫血定义,从《黄帝内经》中的血液病血虚、血枯、血劳、髓枯、髓劳,到《诸病源候论》的虚劳,乃至现代医家总结的髓毒劳,都对贫血的相关病证的论述,认为该病证是外感内伤情志等导致的精血亏虚,同时又引起正气虚损,最终导致气血两虚的一类病证。西医临床上这一类血液病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补血兼顾补气 《灵枢?决气》中早已有叙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中焦脾胃受纳运化饮食水谷,吸取其中精微物质,即所谓‘汁’,在中焦脾胃处吸收来自心肾肝脾的四旁之气,变化成红色的血液充盈脉中。而在血液化生的每一个环节中都离不开相应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这是血液生成的动力,即所谓气能生血,因而在贫血病人常规补血的同时,还应兼顾补气,使气血之间恢复协调平衡状态,才能提高疗效。 同时此乃临证辨证论治血虚病证的基本原则之一。 临床上导师常用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等补气之药。《本草汇言》:“人参补气生血,助精神养神之药也。”如经方有八珍汤(《正体类要》)脾气虚衰时,气虚不能生血,久病至气血两虚时,将人参与当归、熟地、白术等药相配伍加强气虚双补之功效。对于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心悸乏力之气血两虚证时,可加大用党参的量以替人参行缓补之用,常治疗气血虚之轻症和慢性疾病患者。农本草经有言,黄芪为补中益气之要药,其既补气又生血,如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太子参乃为补气药中的清补之品,其性平力薄,气阴两虚、阴虚火旺轻证者常用。 阳中求阴,阴中求阳 《景岳全书?血证》中有言:“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行强。人生所赖,唯斯而已。”因而导师在临证治疗中,在滋阴剂中佐以补阳药,如仙茅、仙灵脾、补骨脂、杜仲、益智仁等,在补血剂中佐以补气药,如前述人参、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等,即所谓“阳中求阴”;在助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如北沙参、南沙参、百合、麦冬、黄精、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鳖甲、龟板等,在补气剂中佐以补血药,如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等,即谓“阴中求阳”。以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古人亦有经验,阳虚易治,阴虚难调,遵循“逆者正治,从者反治“的原则,因“阳胜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多半生有外寒,得温即通,阳虚则受补,反之,阴虚生内热,耗血动血,虚不受补,多以养阴生津、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odelov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