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气体化学的前沿与发展..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稀有气体化学的前沿与发展 王均华 (广东省帏山师范学院化学系,潮州521041) 摘要:阐述了对稀有气体元素的发现和稀有气体化学建立的历程,论述了客观世界的复杂 性,揭示了人类认识上的局限性,并探讨了这一过程中的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 论。 关键词:稀有气体,巴特利特,认识论,方法论 稀有气体元素的发现,对于近代原子结构理论和化学键理论的形成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 用。但是稀有气体一族元素的发现是完全出人意料的。门捷列夫预见到氢与锂之间有一个元素 存在,但他没有能够预见到一族元素。 1稀有气体元素的发现 稀有气体过去叫惰性气体或贵气体。它们在地壳(包括大气层、水层和岩石圈)中含量极少, 以痕量存在于大气中。稀有气体元素的发现,在元素发现史上是很有趣的。十八世纪七十年代, 当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发现空气中有助燃性气体一一氧和不助燃气体一一氮以后,人们就认为 空气的组成仅仅是氧气和氮气。1785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什在空气中通入过量的氧气,用电火 花使容器中的氮气全部变为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然后用碱液吸收,剩余的氧气用多硫化钾除 去后,发现还残留一个约为原体积1/120的微小气泡。他对这一现象很注意,在实验记录中写 道:”这个气泡是特殊的,不像一般的氮,因为不管什么样的火花都不能使它同氧化合。”当时 不知道这少量的残余气体是什么,这件事也没有引起当时的化学家们的重视。一百多年后的1893 年,英国物理学家雷莱(Rayleigh, R. J. S.)用精密天平测量常见的各种气体的密度时发现, 凡从空气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为1. 2572克,而从氮的化合物中提取的氮气在相同条件下每升重 为L 2505克,虽然两者只差0.0067克,但已超出了实验的误差范围。微小的差异引起了雷莱的 注意,但他无法解释。求答,也未如愿。只好写信给他的朋友伦敦化学教授拉姆赛(Ramsay, W.), 拉姆赛重新翻阅卡文辿什一百多年前的实验记录,思索那个“气泡”与雷莱测的空气中的氮气反 常质量的内在联系,产生了大胆的设想:卡文迪什的那个“气泡”根本不是氮气,而是一种未知 的新气体,这种气体可能就是使一升空气中的氮气比一升来自氮化物中的氮气超重0. 0067克的 那种物质。于是,两人商定各自进行实验,雷莱重复了卡文迪什的实验,拉姆赛把已经不含二氧 化碳、水和氧气的空气,通过灼热的镁来吸收其中的氮气。结果,他们都得到一种残余气体,约 占原空气体积的1%。对这一气体进行光谱实验,发现了一条新的谱线。后又经多方试验,于1894 年8月断定该气体为一种新元素。因它不活泼,命名为氢,Argon(在希腊文中“a-”表示“不”, “ergon”表示“工作”,二者结合,表示“懒惰”),元素符号为Ar。⑶此后,于1898年5?7 月的短短几十天内,拉姆赛和他的助手利用分光镜观察不同条件下液化空气的挥发蒸气的光谱, 先后发现了氨(5月30日)、乐(6月12日)和旅(7月12日)。这期间也观察到了氮的特征谱线。 早在1868年法国大文学家简森(Janssen, J. C.)利用分光镜观测日全蚀时,发现太阳光谱 上有一条与钠D线位置不同的黄线,经过核对,这条黄线不属于任何已知元素,在地球上也未发 现,把这个元素命名为氮Helium(来自希腊文“太阳”-helios 一词),元素符号为He。后来在 1888?1890年间美国地质学家赫列布莱德(Hillebrand, W. F.)用硫酸处理一种铀矿时,发现了 一种不活泼的气体,他误认为是氮气。1895年,拉姆赛用光谱实验证实了这种气体就是27年前 从太阳上发现过的氮。此后,又陆续从其它矿石、空气、天然气中都发现了氮。 1906年,建立化学元素周期系的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生前最后一次修订元素周期表,把当 时已发现的稀有气体排进元素周期表中,列为零族,表明它们的化合价为0,也就是没有化合价,因 为它们不与其他元素结合成化合物,它们是“懒惰”的一族。由此它们被称为惰性气体。⑶ 2稀有气体化学的发展 历史的发展总要冲破一切不合理的信条.1962年,在加拿大工作的英国青年化学家巴特利特 成功地制得六氟粕酸包,使惰性元素发生了化学变化.这项研究震惊了整个化学界,并由此而开创 了稀有气体化学.1991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员会公布的《化学名词》中正式规定,把惰性 气体改称为稀有气体。⑸ 1962年6月,巴特利特在《proceedings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有他签名 的短文,正式向化学界公布了信:被深红色、P6蒸气而迅速氧化得到橙黄色的固体六氟伯酸旅的实 验报告.合成XePtP6的成功,意味着一场思想解放,使持续了大约半个多世纪之久的惰性气体元素 不能参加化学反应的信条从实践上被推翻了,并很快在

文档评论(0)

fengnai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