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相关读物1 《红楼梦》评论(节选)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相关文言句式。
2.了解王国维对《红楼梦》人物悲剧命运的哲学阐释。
对应学生用书P90
见经典原文10 《〈人间词话〉十则》“走近作者”。
“滴残春雨住无期,无尽园花卧不知。因病废书增寂寞,强颜入世苦支离。拟随桑
户游方外,未免杨朱泣路歧。闻道南山薇蕨美,膏车径去莫迟疑。”( 《病中即事》)王国维
因病从日本归来,罗振玉要支持他到西洋留学,而后未果。病痛与抑郁交织,而志向不得
成。后为罗振玉译书,所译之书涉及教育学、科学、哲学。1901 年在藤田的指导下学习哲
学。在这段独学时代,他深入了解叔本华、康德。对于康德的书,起先不能卒读,后通过
叔本华来了解康德。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有诸多相通之处,甚喜。也就是在这样的理论基
础上创作了《〈红楼梦〉评论》,这篇评论是中国文学研究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西文
学比较研究论文。
王国维将西方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相结合,以崭新的眼光评论中国古代文学
作品,写出了《〈红楼梦〉评论》等论著。
1904年,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在《教育世界》杂志上刊出,一百多年来,研究
《红楼梦》的文章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红学家,你尽可不必也不可能把
这些文章著作都读过,但是你却不能不读王国维的这篇《〈红楼梦〉评论》。为什么这样说
呢?因为《〈红楼梦〉评论》是“红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现代学术性质的论文。它尝试
运用西方哲学、文学和美学理论来评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提出了《红楼梦》的“精神”“美
学价值”等崭新命题,并作了系统的探讨和评价,较之先前旧红学派的感想式的评论和牵
强附会的考评,实在是一个明显的突破。王国维在其中强调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及其
价值,这是一个极富启发性的观点。虽然他的理论基础是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及悲剧学说,
意在突出人生即痛苦悲观的思想,把《红楼梦》说成是一部以“解脱为理想”的“宇宙之
大著述”,这不见得符合小说的实际,但他力图从哲学的角度把握《红楼梦》精神实质的
努力,却为后来的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红楼梦〉评论》是一篇叔本华悲剧哲学贯串其中的红学研究之作。在节选的部分中,
王国维认为,中国人有一种普遍的喜欢喜剧的心理,故大部分戏剧小说都是以喜剧结尾。
而《红楼梦》的悲剧是因矛盾、关系交织不得不如是,此之悲乃真正之悲剧也,若红楼之
贾、林、薛等诸家之关系。基于以上认识,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
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故人生之归途在于解脱,在于出世。
吾 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 代 表其
我国国民的精神,是现实的,乐 天 的, 所 以 代 表国人
精 神 之 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 此 乐天之色彩: 始于
精神的戏剧、小说, 无处不附带着这种乐天的色彩:开始于
悲者终 于 欢, 始 于离者 终 于 合,始 于 困 者 终
悲剧结束于欢乐,开始于离散结束在复合,开始于窘 迫 结束
于 亨; 非是 而欲餍阅 者之心, 难矣。若
于通达;如果不这样而想满足读者的心意,困难啊。比如
《牡丹亭》之 返魂, 《长生殿》
《牡丹亭》中杜丽娘还魂与柳梦梅结为夫妻,《长生殿》
之 重 圆, 其 最著之一
中李隆基与杨贵妃在月宫重新团圆,就是其中最著名的
例也。……故 吾国之文学中,其具 厌世解脱之精神者,
例子。……所以我国的文学中,那具有厌世解脱的精神的,
仅有《桃花扇》与《红楼梦》 耳。而《桃花扇》之解脱,非
仅有《桃花扇》与《红楼梦》罢了。而《桃花扇》的解脱,不是
真 解脱也:沧桑之变, 目击之而身历之, 不能自
真的解脱:沧桑巨变,亲眼看到并且亲身经历,不能自己
悟,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 且 以历数千里,
醒悟,却被张道士的一句话点醒;并且侯方域跋涉数千里,
冒不测 之 险,投 缧绁之中, 所索 之女子,才
冒无法预测的危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