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饰贵金属材料及工艺学》白银.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银 一、银的历史 银,在圣经时代即已作为货币使用。我国古代把银 与金、铜并列成为 “唯金三品”。《禹贡》一书便记 载着唯金三品”,可见我国早在公元前二十三世纪, 即锯今四千多年前便发现了银。 二、银的存在 银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约为1×10-5 ﹪,按地壳中 元素的分布情况随属微量元素,但由于银的化学性质 较稳定,在自然界中银有部分呈单质和自然银形式存 在。人们便曾发现一块重达13.5吨的纯银。但银在 自然界中主要以化合物状态存在。目前已知银以 主要元素、次要元素和不定量形式存在的银矿物 和含银矿物有200多种,其中以银为主要元素的 银矿物和含银矿物有60余种,但具有重要经济价 值,作为白银生产的主要原料有12种:自然银 (Ag)、银金矿(AgAu)、辉银矿(Ag S)、深红银矿(Ag SbS )、深红银矿 2 3 3 (AgASS )、角银矿(AgCe)、脆 3 3 银矿(Ag SbS )、锑银矿(Ag Sb)、 2 3 3 硒银矿(Ag Se)、碲银矿(Ag Te)、 3 2 锌锑方辉银矿(5Ag Sb S )、硫锑铜银 2 2 3 矿(8 (AgCu)SSb S )。 2 3 三、银在中国的分布 我国银矿储量按照大区,以中南区为最多, 占总保有储量的29. 5%,其次是华东区,占2 6. 7%;西南区,占15. 6%;华北区,占1 3. 3%;西北区,占10. 2%;最少的是东北 区,只占4. 7%。 从省区来看,保有储量最多的是江西,为1 8016t ,占全国总保有储量的15. 5%;其 次是云南,为13190t ,占11. 3%;广东, 为10978t ,占9. 4%。内蒙古,为886 4t ,占7. 6%;广西为7708t ,占6. 6%; 湖北为6867t ,占5. 9%;甘肃为5126t , 占4. 4%。以上7个省(区)储量合计占全国总 保有储量的60. 7%。表3.19.3和图3.19.1示出 了我国主要的 银在中国的分布 四、银的物理性质 银为元素周期表第五周期ⅠB族元素,原子 序数为47,相对原子质量为107.868。以知银 的同位素有两种Ag107和Ag109 。纯银为银白色、 光润,色泽光亮,具有面心立方晶格。 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仅次于金,在金属 中居第二位,纯银可碾成厚度为0.025mm的银 箔,拉成直径为0.001mm的银丝,但含有少量 砷、锑、铋是则变硬。 银的导电、导热能力为所有金属中最强的。 在高温下银的挥发性非常显著,在氧化性 气氛中的挥发性比在还原性气氛中高。当氧化 强烈、熔融面上无覆盖剂以及含有较多的铅、 锌、砷、锑等易挥发金属时,银的挥发性就会 显著增加。如有贱金属的存在,氧化银就会很 快被还原。 银在空气中熔融时,能够吸收自身体积21 倍的氧。这些氧在银冷凝时放出并形成沸腾状, 俗称 “银雨”。 银能与任何比例的金或铜形成合金。 五、银的冶炼 银在自然界随能以单质形式存在,但由于太分散而 无法提取,因此仍需用化学的方法对其单质进行处理, 以化合物形式收集后,再还原为单质。常用的方法有 氰化法和王水法。主要是氰化法: 4Ag+8NaCN+2H O+O ─→4Na[Ag(CN) ]+4NaOH 2 2 2 Ag S+4NaCl ─→2Na[Ag(CN) ]+Na S 2 2 2 再用锌还原Ag(CN)2-得Ag : 2Ag(CN)2 -+Zn ─→Zn(CN)42-+2

文档评论(0)

CUP200801312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北京教育部直属高校教师,具有十余年工作经验,长期从事教学、科研相关工作,熟悉高校教育教学规律,注重成果积累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