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家人亲历的改革-经济学及农业经济专业毕业论文资料.docxVIP

我们一家人亲历的改革-经济学及农业经济专业毕业论文资料.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们一家人亲历的改革 1981年进大学之前,我绝不知道有“改革”这个词,压根儿也不会有靠“改革”来改变自己和一家人命运的意识。 1976年9月的那个特殊日子,我带着弟弟在离家20多里远的河垸捕鱼,突然听到大队广播站播放一段带着哭泣的声音:伟大领袖毛主席去世!听到这一噩耗,当时只有12岁的我心猛地下沉,完全没了捕鱼的心情,收拾好鱼具,含着泪水,步履沉重地回到了家里,一种天要塌下来的感觉。接下来的一些天,我是在小队长家门坎上度过的,那时全队就他家有广播,我便每天晚饭后七点坐在他家门口听中央新闻广播。 毛主席去世时,我们家的贫穷是实实在在的,两间四面漏风的瓦房,家里的家当比如今西北、西南很多贫困地区的极贫户还要破落,父母加上早早上工的姐姐三个整劳力所挣取的工分还换不来一家五口人的温饱,我和弟弟有时还得挖野菜掺着大米煮了充饥,父亲抽的几分钱一包的“大红花”也是靠我们弟兄拾破烂换来的,春节时一些必备的年货主要靠隔壁队家境稍好些的舅舅送。尽管那么穷,我们也从没有怪过谁,队里也没有人想过像安徽小岗村那18个农民一样按了手印,以“改革”的方式求生。 20世纪80年代的那场改革在我们村并没有“改天换地”。说实话,我对头两年发生的事情印象并不深,能回忆起来的片段也很难与后来那种波澜壮阔的描述划等号。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队里的“改革”最初是按上面的要求进行的,生产队将原来集体一起干的活儿分成一段段,农民按农活分成一个个作业队承包。 有意思的是,政策一开闸,老乡们就开始选择适宜自己的方式,后续发生的变化只能说形势比人强。不到一年时间,上面定的小段包工方式先是被小组包产所取代,小组承包才一年,就被包产到户取代。在作业队和小组责任制时,村里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诸如,原来生产队里的干部开始不那么“厉害”了,一些偷奸耍滑的人在分组时没有人要了。 我们家的人因为在集体化时期属于那种老实不惜力的,且各有一门农活手艺,大家都抢着要。我们队的包产到户我没有赶上,我是上大学后第一年寒假回家时得知的。记得回家当天,父亲就欣喜万分地告诉我,家里分到几块地了!他那种兴奋劲我就见过两次,一次是我拿到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次是这次从集体分包到土地。父亲还没等我安顿好,就带着我去看分到的地,一边看一边“表扬”自己的地种得如何如何好!包产到户第一年收成就上来了,家里一间屋子堆满了谷子,养的十几只鸡给父亲换烟酒也已绰绰有余,养的两头猪已卖了一头换了些钱给我这个名牌大学生回来过年接风。晚上全队的乡亲们纷纷送来鸡蛋(这是我们那一带的习俗,哪家有喜事或客人来,其他家就会送鸡蛋),那几天来我们家的人络绎不绝,每个乡亲的脸上就写着一个词:喜悦!记得他们和我说的最多的就是,自己家的地种得如何好,队里原来那几个“头头”的地种得如何不如他们…… 自打研究中国农村始,家乡就成了我观察农民和评判农村政策最靠得住的窗口。尤其是我到了国务院农研中心和国务院发展中心工作以后,在老乡们心目中,我就是“上面制定政策的人”,从他们对待我的态度,我基本能判断出政策的好坏。政策是否对头,我从一进村口就能感受得到。政策对胃口,他们会很远就以真诚的笑容迎过来,还端着鸡蛋来看你;政策出偏差,他们就离你远远的,当然没有人给送鸡蛋了。 我记得包产到户以后的头几年回家,老百姓还劲头不减,使满马力向前奔,他们每晚到了深夜都不愿离开,和我讨论除了种地还能干点啥。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发现他们当初那种充满希望的笑脸很少见到了,他们晚上过来聊天时常带着叹息。尤其是那一阶段连续几年的卖粮难,打白条,拉到粮站的稻谷被验水分过高后又不得不拉回来晒,排队一排就是几天几夜不挪窝,化肥、农药价格翻番上涨,就不见粮价升,老百姓开始发牢骚。在我印象中,老百姓有不满情绪是从这一段开始的。 到了20世纪90年代前后,老百姓种地负担沉重,一亩地收成只有400多元,但各种提留摊派加起来居然高达500多元,有些农民甚至靠贷款完成上交,这一时期农村的干群矛盾激化。我回家时,农民的脸色变得既难看又无望,当我进到村里时,原来远远就迎过来的老乡,看见我扭头就进到自己的屋子,当然也没有人来家里送鸡蛋和聊天了。晚上舅舅来坐,我问老家发生了什么情况,舅舅带着很大的情绪质问:你还好意思问,你们搞的是啥政策?那么重的负担,我们农民怎么活? 一部分农民开始出村谋生,出不去的农民留在土地上挣扎,乡村不再是希望的田野,农民不再相信在农业上能寻到出路,尽管后来陆续取消粮食统购订购,再后来取消沿袭了两千年的皇粮国税,但村里乡亲脸上从此没有再现20世纪80年代那样的灿烂。近几年我也偶尔回到家乡,但是,村里乡亲过去的那种亲近减低了,村里的年轻人除了几位出不去的绝大多数都在外打工,村里的小孩都到了镇上和县城读书,整个村庄处于无生气的静之中。 二 我们家与村庄的疏离是从父亲去世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anglaif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张来法,1962年生人,山东农业大学农业教育本科学历,嘉祥县农业局农业经济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济宁市十大科技精英、市百名优秀科技特派员、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县招商引资先进个人称号。共获市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15项,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46篇。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