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施
施 工 组 织 设 计
矿渣粉磨系统施工组织设计
矿渣粉磨系统
目 录
施工技术方案
立磨施工技术方案
保温施工技术方案
辅机设备施工技术方案
1) 胶带输送机
2) 胶带斗式提升机
3) 空气输送斜槽
1
矿渣粉磨系统施工组织设计
4) 袋式收尘器
5) 给料机
6) 风机
7) 罗茨风机
8) 膨胀节
9) 储气罐
10)除铁器
11)料阀
12)工艺阀门
13)电动、气动流量控制阀
钢结构施工方案
无负荷联动试车和工程验收
安全文明生产及环境保护措施
MLK2650 立磨施工方案
1、立磨概述
⑴立磨工作原理:
各类立磨的工作原理基本相似,原料进入三个碾磨部件的表面之间,在压紧
力的作用下受到挤压和碾磨而被粉碎成粉末。 由于碾磨部件的旋转, 磨成的粉末
被抛至风环处。 热风以一定速度通过风环进入干燥空间, 对粉末进行干燥, 并将
其带入碾磨区上部料粉分离器中。 经过分离, 不合格的粗粉返回碾磨区重磨。 合 格的粉末由干燥剂带出磨外, 由下而上的热风不足以阻止它们下落, 经风环由刮
2
矿渣粉磨系统施工组织设计
板刮落至杂物箱内。
⑵立磨结构特点:
磨辊直径大,滚动阻力小,故出力特性好,电耗低:
出力平稳,噪音低,振动小:
采用固定的铰轴支撑磨辊,使磨辊在磨盘上有一定的倾斜度 12~15°,研磨
时磨辊单侧磨损,同时具有摆动优势,提高了耐磨件的使用寿命;
磨辊在水平位置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可以摆动,对铁块、木块、石块适应能
力强;
磨辊与磨盘端面形状相配,保证了良好的研磨效果,确保立磨的后期出力;
三个磨辊加载负荷直接传至基础, 重大载荷,立磨稳定性最佳;
粉末均匀度高(静态分离器为
以静定系统均匀传递研磨力, 立磨外壳不承受
n=1.1~1.2 ,动态分离器 n=1.2~1.4;
可带负荷起动,且布置紧凑,检修方便安全。
⑶ 立磨对负压系统的适应性
① 立磨机密封性能:
立磨在正压系统下运行要求密封性良好,不能漏风和漏粉。
② 立磨磨辊的密封:
立磨的磨辊辊轴为自润滑系统,需要密封,在正压系统中所需要的密封风的 压力较大, 而在负压系统中, 由于立磨处于负压状态下, 所需要的密封风压力可
以比正压系统低许多,并且更加有利于磨辊辊轴的密封。
③ 立磨的承压:
立磨的防爆压力均为 0.35Mpa 以适应负压系统对设备的抗爆性要求,所以, 立磨的防爆安全系数很大。
④ 立磨的工作环境:
在负压系统下,由于不存在制粉间的漏风,漏粉现象,立磨的主电动机、润
滑油站、液压站等设备所受的粉尘污染较少,能够延长密封件的寿命。
2、立磨的设备安装
1. 立磨的基础划线
1.1 根据工艺布置图,在基础上划出立磨的纵、横向中心,确定基准点标高
3
矿渣粉磨系统施工组织设计
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2 基础纵、横向中心线与设计图纸上的纵横中心线允许偏差± 1mm。
1.3 基础基准点的标高允许偏差± 0.5mm。
2. 安装前要在地基四周加 100─ 200mm厚的卵石或软木块、 塑料块等隔垫层。
3. 主机基座安装:
3.1 主机基座各构件应按标记安装,其安装中心与基础中心误差不超过
0.5mm。
3.2 主机基座的不平度在全长范围内不超过 0.1mm。
3.3 基座各分点应正确定位搭焊,焊接过程中不应出现扭曲应力,焊口应磨
平。
4. 减速机底座的安装:
4.1 安装之前要清除减速器底座加工表面的防锈漆及其它杂务。
4.2 为了防止挠曲,减速器底座应紧密的结合在主机基座上,其间隙用薄垫 片调整。
4.3 减速器底座上平面的纵、横向中心线与基础中心线允许偏差 0.5mm。
4.4 在减速器底座的标记测量点上,测其水平毒为 0.2mm。
4.5 减速器底座与主机基底焊完后, 应再次调平, 如果存在偏差允许公差时,
应进行表面磨光,最大允许公差为 0.1mm/m(算术平均值) 。
5. 磨机减速器的安装:
5.1 减速器吊装前,应保持底面清洁,减速器与底座的结合应均匀紧密。
5.2 减速器中心线与基础中心线允许偏差为 0.5mm。
5.3 减速器上部压盖轴向跳动公差不超过 0.02mm。
5.4 减速器与底座配铰的定位销,应在整个长度上接触良好。
6. 下架体的安装:
6.1 下架体的中心线与减速器的中心线允许偏差 0.5mm。
6.2 下架体的上部水平度为 0.2mm/m。
6.3 减速器底座上缘至下架体上缘的高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