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公开课教学设计-微课教学设计.docVIP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公开课教学设计-微课教学设计.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2.清贫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清贫》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先生的《可爱的中国》一书。课文内容情感强烈,故事引人入胜,尤其是对比手法的大量运用,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文本蕴含的克己奉公、清贫洁白等思想,尤其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家国情怀,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和同学交流你对‘清贫’ 的理解”便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应立足儿童立场,适度拓展背景资料,做到既聚焦革命传统主题,体会无产阶级革命家“清而不贫”的精神品质,又精准定位读写目标,帮助学生构建开放多元的学习经验。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筹”“镯”等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矜持不苟”等词语的意思。 2.?自主研读课文,学会批注的方法,在书上批注,感受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领悟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3.了解课文叙议结合的谋篇特点,进一步体会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并尝试迁移运用。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揭示课题 (一)回顾旧知,导入课题 1.出示单元篇章页,师生回读课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古至今,多少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抛头颅洒热血。千百年前王昌龄、王维、陆游写下了动人的诗篇……《军神》中,我们见识了川东支队刘伯承将军……《丰碑》里,军需处长……一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体现了毛主席……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课文中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来概括人物的品质。 2.揭示课题——《清贫》,走近方志敏。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介绍方志敏生平。 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脚注和文末“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六日写于囚室”,初步感受方志敏视死如归、舍己奉公的形象。 (二)联系课文,正确解题 1.?在字典中,“清”“贫”都有多种解释,请结合预习选择正确的义项,说说“清贫”是什么意思。 出示:“清:①纯净透明;②明白,不混乱;③一点不留;④清除;⑤查点(清楚);⑥公正廉明;⑦朝代名。贫:①穷,和‘富’相对;②缺乏;③絮烦可厌。”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一和最后一段来理解题目的意思。 2.“清贫”一词出自《五诫篇》:“与其浊富,宁比清贫。”作者姚崇是唐玄宗时一位廉洁奉公的宰相。这篇课文,怎样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来凸显人物的清贫品质呢? 【设计意图?结合单元篇章页,回读前文,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同时,适时引入作者简介,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选择正确义项、理解题目,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认读词语,梳理文脉 (一)分类认读词语 1.出示“筹集、金镯、威吓、深山坞”三个词语。重点正音:“筹”“镯”是翘舌音,“吓”是多音字,“坞”是第四声。 2.?出示“袄领袜底、衣角裤裆、汗褂裤”三个词语。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词意,并对“衣”字旁进行词串归类。 3.出示“矜持不苟、企望”两个词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理清文脉,初步感受叙议结合的表达特色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围绕“清贫”,课文写了几件事。 引导学生将全文分为三部分:开头提出鲜明的观点,接着举国民党士兵搜身而一无所获、家中的财产少得不能再少两个事例说明观点,最后阐明“清贫”的伟大意义。 2.?教师小结:这是一篇议论性很强的记叙文,全文结构严谨。 【设计意图?借助课前调研,聚焦学生易读错、难理解的词语进行分类指导,扫除字词障碍。这是一篇表达很有特色的文章。根据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厘清文脉时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三、聚焦“趣事”,品味对比 (一)看微课,学批注,体会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的表达作用 1.出示教材阅读导语:“默读课文,找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同学交流你对‘清贫’的理解。”这是学习本文的两个标。文章写了两件事。首先让我们聚焦第一件事(2~8自然段),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2.?交流、评价: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举例说明。 (1)士兵的贪婪。 聚焦典型动作“搜、摸、捏、抢”,体会士兵从“热望”到“激怒”,再到“企望”最后“失望”的过程。创设情境:如果你是导演,由你来主持这出独幕剧的演出,方志敏一定要演得堂堂正正,那两个国民党士兵嘴脸一样吗? 预设:虽然两个都是士兵,但根据动作和语言可知道拿手榴弹的粗鲁野蛮、脾气暴躁,弓着背的则比较沉稳、老奸巨猾。 (2)方志敏的正义凛然。 聚焦神态描写——“我微笑着淡淡地说”,品味语言描写——“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感受他作为共产党的高官,廉洁奉公,虽然被俘,却是正义凛然的形象。 3.演读课文,激发情感。 (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曈夏伊伊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学设计、课件等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