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讨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及外来文化的不断侵入,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感受却越来越少。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从学校、大学生层面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最深厚的软实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软实力依然成为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之一。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要深入学习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为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一)新媒体发展迅速,社交模式多样,给传统文化带来冲击。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逐渐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而大学生正是各类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他们喜追潮流、好奇心强,享受着新媒体给他们带来的刺激感与新鲜感。但在互联网给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各种各样难以甄别真假/良莠不齐的新闻、信息,大学生由于强烈的猎奇心理和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往往容易深陷其中,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虚幻的网络世界中,很多大学生因此逃课旷课,罔顾学业,甚至受到网络中虚假信息的影响。(二)学校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高学历高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很多高校将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作为了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但却忽视了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学校开设的涉及到传统文化的课程较少,学生基本上只能通过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接触传统文化,甚至很多理科类专业的课程安排中没有大学语文,造成学生人文素养欠缺。
二、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如何发扬传统,增强自信,为中国文化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我认为应该从学校及学生两个层面来推进。从学生个人层面来说,要做好以下三点:(一)做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在世界之林,正是因为我们有着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论语、弟子规、道德经等传统文化不仅凝结了祖辈们的智慧结晶,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将大量时候花费在物质追求上,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却越来越少。对此,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放慢脚步,留出时间学习古人传承下来的经验、方法,努力从中汲取精华。毕竟,这些传统文化才是中国千年以来的精神脊梁,是中华人民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二)做传统文化的创新者。习总书记曾说过:“中国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对于现阶段的大学生而言,还欠缺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不能够一昧的要求学生进行文化创新,而是鼓励他们能以创新的心态去学习,学好专业技能,并在不耽误学业的情况下增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拓宽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把自己培养成具备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大学生。(三)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千年以来,我国靠高尚的道德准制和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但很多学生却常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和他人产生摩擦。孔子的门人曾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意思就是要忠自己之所为,宽他人之恶。作为大学生,应该将这句话牢记在心,做到推己及人,层层传递,代代相传,将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传递出去。此外,大学生还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机会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让更多的民族感受到中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中秋之美、“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的端午之美、“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的七夕之美。作为学校层面来说,应该做好以下两点:第一,充分利用新媒体,打造传播传统文化的网络平台。随着学生使用新媒体频率的增高,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因此,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的优势,通过在学校网站上设立中国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专栏、建立有关传统文化的微信公众号及微博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中学习传统文化,并通过开展趣味答题、话题互动等方式,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第二,坚持发挥好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切实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刚要中》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通过开设书法、茶艺、名著阅读等传统文化课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从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例如课堂讨论、兴趣小组等方式,将传统文化贯穿进课堂中,切实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