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单模光纤耦合的无线光通信系统设计
0引言大气激光光通信(FSO)优点是光束发散角小、传输速度快、载波容量大、机动性强和保密性能好2005年,Y.Dikmelik等发现湍流会引起的光载波的相位变化,进而影响耦合效率2010年,向劲松团队在平面波近似条件下建立了空间光-单模光纤模型,分析了得到了理论最大耦合效率。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验证试验,实验室条件下测得最大耦合效率为61%。2012年,马晶团队在在系统中引入自适应光学,实验室条件下测得了最大耦合效率为 60%。2014年,曹召良团队利用 Zernike 多项式分解波前误差,并在实验中加入光纤阵列进一步提高了空间光-单模耦合效率。2016年高建秋团队将采用光纤章动加微扰的方式,将耦合效率又提高了6.5%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单模耦合的研究基本上是为了星间激光通信所做的实验室内验证性实验,结构复杂而价格昂贵,主要研究方向为如何克服大气湍流以及提高对准精度为了满足相干探测的需求,本文设计了一种单模接收无线光通信系统,该系统实现了稳定功率接收,并完成了外场试验,验证了它的实用性,为后续相干系统接入打下了基础。1系统设计思路从空间光耦合进多模光纤需满足:1、弥散斑半径小于光纤芯径;2、透镜(组)像方数值孔径小于多模光纤数值孔径。从空间光耦合进单模光纤需满足:透镜像面模场分布与单模光纤模场分布完全一致。对于激光通信系统,两者相距很远,在入瞳面可以认为其为平面波,假设大气湍流引起入射波前相位变化表示为:exp(iφ(x,y)),则单模光纤耦合效率可以表示为:η=8*|a|共口径设计可以有效抑制多轴光路之间调试导致光轴偏差、结构变形导致光轴偏差、多孔径位置偏差。同轴激光通信系统具有信号接收光路、精跟踪光路、信号发射光路、信标发射光路和粗跟踪光路等,其系统总体框图如图1所示单模光纤数值孔径NA在0.14左右,模场直径在10μm左右,为保证天线接收光信号能够进入单模光纤,需满足像方数值孔径0.14,D/(2*NA)=f,f*θ=D模场,可以得出D*θ2.8,D单位为m,θ单位为μrad。一般近地激光通信接收口径为0.1m,即接收视场为28μrad。可以看出单模接收系统视场很小,对于运动平台,为了满足高精度快速对准,同时还需保证在运动过程不跳出视场范围,需要高响应速度及大的跟踪视场。CCD器件由于电路相对复杂,无法进行开窗操作,响应速度慢。而CMOS探测器虽然可以通过开窗和像元细分实现大视场和高分辨率,但1550波段COMS相机价格昂贵,体积相对较大。QD具有空间分辨率高,信号处理电路简单,探测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比较契合本系统设计需求。设计中采用采取两级QD跟踪、粗跟踪QD实现大视场低速跟踪控制,精跟踪QD实现小视场高速跟踪控制。两级QD执行机构均为振镜,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设置粗精跟踪背景阈值,使粗跟踪可以顺利切换至精跟踪。振镜控制电路根据接收到的粗、精跟踪QD探测器角位置信息,对精跟踪单元实时调节,实现光路的实时对准。大气在800nm附近和1550nm具有两个窗口,通常信标波长选择800nm波段而信号选择1550nm波段。本文研制的近地激光通信设备考虑到单模接收的高精度要求,如果信标与信号波长相距较远,主望远系统对信标收发波长会存在严重色散,导致挡光,像质差,从而引起跟踪偏差。同时考虑系统分光,集成,以及现有激光器波长等因素,选择信标波长分别为1470nm和1625nm,信号波长选择1535nm和1560nm,以提高跟踪稳定度和精度。由于大气湍流的影响及装调误差的存在,开启跟踪之后功率会存在较大跳动。由于信标光与信号光波长接近,基于孔径平滑效应,将粗跟踪QD和精跟踪QD反馈数据进行加权叠加,进入精跟踪视场之后取精跟踪位置偏离量与粗跟踪位置偏离量加权平均,进行跟踪反馈,系统工作流程图如图2所示。2 实验结果与分析为了测试近地单模接收光学天线设备性能,本文作者于2020年5月在市区进行了试验。实验中设备A与设备B置于两处,中间无遮挡,相距约900m,如图3所示。两端设备置于手动云台,可以调节俯仰方位,设备光源由光模块发出,发射信号光功率两边均为1.5dBm,接收功率使用功率计测量。接收光路入瞳功率为-15.5dBm,系统接收光路损耗为2.5dB。由于大气信道对无线激光通信尤为重要,在早上10:00—12:00进行实验时,记录实验天气情况如表1所示。功率计记录接收功率如图4所示,不开启跟踪时,A端单模接收功率跳动为8.94dB,接收功率均值在-31.3dBm,接收功率方差为2.72。开启跟踪进入精跟踪以后,若不对粗、精跟踪两者进行加权计算,只利用精跟踪QD反馈数据进行跟踪,其接收功率跳动在6.58dB左右,接收功率均值在-28.8dBm,接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基于grapher的室内工作软件在物探绘图软件中的应用.docx
- 基于GSRevi的BIM正向装配式设计建模与出图在某EPC项目中的应用.docx
- 基于his的孕产妇信息化筛查系统设计.docx
- 基于hml5的融媒体新闻技术规范研究.docx
- 基于HTA的网上售后服务操作流程设计优化研究.docx
- 基于HTML5+VR微链接式的唐崇陵翁仲逆向设计实践.docx
- 基于il-6和il-18的芍苓汤对银屑病的疗效研究.docx
- 基于jjf1815-2020《ⅱ级生物安全柜校准规范》测试方法研究.docx
- 基于Kriging模型的双12相高速永磁发电机优化设计.docx
- 基于LabVIEW的智能婴儿监控系统的设计.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