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docVIP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武汉七中周斌 教学目标: 1、训炼朗诵能力,注意重音、停顿、语调、语速。 2、感受艾青的诗风:沉雄、忧郁而感伤。 3、从写作背景入手,使学生了解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苦难和诗人的赤子情怀。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意象的寓意,感悟诗中多幅“痛苦与灾难”画面的意义。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教学方法:自读品味法、导读提升法、讨论交流法、分析归纳法 一、导入: 20世纪30年代,怀着投身抗日这场伟大战争的迫切愿望,诗人艾青来到了当时的抗战大都市武汉。然而,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诗人看到的却是人民生活在暗无天日的苦境中,由此他联想到东西南北的广大民众,意识到夺取抗战胜利的道路艰辛而又漫长,悲苦、凝重的情绪油然而生。于是他巧借寒雪、暗夜挥就一首长诗,表达自己的忧国之情。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解题: 1、作者: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他写的诗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著有诗集《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2、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37年12月的武汉。1937年,这是一个值得中华民族永远牢记的年份: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国民党反动派不顾民族利益,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围剿着中国的正义人士,中国国内也民不聊生。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道路是泥泞的、寒冷的、曲折的。这一切都强烈地震撼了诗人本已经十分动荡的内心,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三、诵读全诗: 1、读准字音:絮聒guō、后裔、蓬发垢面、暴戾lì、蜷quán伏、啮niè啃、饥馑 2、教师朗诵指导①读准字音②投入感情③掌握技巧 3、先全班散读,再全班齐读。 四、合作探究(诗歌鉴赏): 1、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咏雪的诗句,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白居易《卖炭翁》),这些诗句中的“雪”既指自然环境的恶劣,也指人生的坎坷。 本诗中的“雪”有没有其他寓意呢?本诗中的“雪”既指现实中的降雪(自然环境的表象),也指中国所处的艰难环境(当时局势的象征)。 2、诗人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起笔,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一是切题;二是为全诗奠定了凝重、沉郁的基调) 3、这两句诗引出了几幅“痛苦与灾难”画面?找一找,给每个画面拟小标题。 背景画面运用的比喻十分新奇与妥当,把风比作紧紧跟随、伸出寒冷指爪拉扯行人衣襟、不停絮聒的老妇,给人一种阴森之感; 画面一(3――4)冒雪赶车的农夫“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你要到哪儿去呢?”――“你能去哪儿呢?”无家可归); 画面二(7)乌蓬船里的少妇“垂着头”“蓬发垢面”家被烧、夫离去(陷入“死亡的恐怖”担忧恐惧) 画面三(8)家中年老的母亲“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像异邦人”(“不知明天”如何) 画面四(10)拥挤绝望的垦植者失去了“家畜”和“田地”,颤抖着”两臂向天乞援。 第一幅画面对农夫的外貌描写:“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第二幅画面少妇的蓬头垢面、巢被毁灭、失去丈夫的呵护、受尽刺刀的戏弄; 第三幅画面的“年老的母亲们‘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就像异邦人”; 第四幅画面的土地的垦殖者“绝望的污巷”、“朝向阴冷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双臂”。 诗人通过一幅幅画面逼真地再现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 小标题:大雪的林间,雪夜的河流,雪夜的草原 4、这首诗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一共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提示:从情感的表达和篇章结构两个角度) 出现了四次,是反复咏叹。从情感的表达上,它是诗歌感情的线索,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同时,这种反复咏叹更加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气氛,读来令人心酸落泪。从篇章结构上,这两句诗也是全诗结构的骨架,多种形象的刻画,都是沿着这两句话展开的。它串连起了多个画面如大雪的林间,雪夜的河流,雪夜的草原等。 5、全诗抒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6、那么,是怎样来写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的呢? 选取了几类人做描写对象(全诗共绘有几类人物?中国的农夫、少妇、年老的母亲(中国的妇女)、土地的垦殖者(中国的人民)。): 有北方林间的农夫(无家可归,“你要到哪儿去呢?”潜台词是“你能去哪儿呢?”),有南方乌篷船里蓬发垢面的少妇(失去了家庭和丈夫)和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有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土地的垦殖

文档评论(0)

181****6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