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计划.pdf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范文最新推荐 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计划 一、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基本情况和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市地处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台风、洪 涝、干旱、高温、强对流天气、寒潮、暴雨、大雾、冰冻、霜冻、连 阴雨等灾害性天气都有发生。 据统计,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约占各 类自然灾害损失的 70%以上,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约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1%~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气候变 化所带来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加, 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绝 对值在大幅度地增加,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在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为主要特点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各类极端天 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 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 气象灾 害防御已经成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 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 是重要的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 编制气象 灾害防御规划, 指导各级气象防灾体系建设, 强化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苏南现代化示范 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 17 (二)现状分析 随着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气象卫星、天气雷达 和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 初步建成较完整的数值天气预报 和气候预测业务体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与服务面不断拓宽, 电视、电台、报纸、手机、网站、电话、电子显示屏等现代信息传播 手段广泛应用于气象预警信息发布, 全市每天接受气象服务信息的公 众达到 95%以上;多部门联动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设取得进展,已 经探索建立了市区域联防、 上下联动、 部门联合的气象灾害及其次生 灾害应急处置机制; 气象灾害防御的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著, 我国气 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人数显著下降, 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占 GDP的比例从上世纪 80 年代的 3%-6%下降到目前的 1%-3%;初步构 建起气象灾害防御法规制度框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人工 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国务院有关文件以及《气象灾害预 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 、《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市防雷减灾管理 办法》等部门规章陆续颁布实施; 气象灾害应急避险科普宣传不断深 入,通过气象科普基地、 气象科普馆、 气象科普讲座、 大众传媒宣传, 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了公众防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范文最新推荐 1.气象灾害防御布局重点不够明确。一些国民经济关键行业和主要 战略经济区的气象灾害易损性越来越大, 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 重,成为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环节。 2.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体现在当前气象业 务体系对于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弱、 预报时效短、 预报准确率仍 不能满足气象灾害防御需求;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尚未完全覆盖广 大农村和偏远地区,预警信息的针对性、及时性不够。 3.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尚未建立。 缺乏精细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重点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尚未全面开展, 气候可行性论证对 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支撑仍显不足。

文档评论(0)

tianya189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阳新县融易互联网技术工作室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20222MA4ELHM75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