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志《四时之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朱良志 《 四时之外》 朱良志 |《 四时之外》中国人有独特的时间观,我们在 过程中看待生命,生命是一绵延的流,绵绵不绝,以时间统 空间,世间的一切都在时间的流动中活了。中国人的时间观 念中还有一种超越的思想,即所谓“荣落在四时之外” ,就 是悬隔时间,截断时间之流,撕开时间之皮,到流动时间的 背后,去把握生命的真实,拷问永恒的意义,思考存在的价 值。它是中国哲学内在超越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中 国美学中极富价值的思想。 不为时使,是中国艺术形上思考中的重要内容。董其昌说: “赵州云:诸人被十二时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时辰。惜又不 在言也。宋人有十二时辰中莫欺自己之论。此亦吾教中不为 时使者。”董其昌这段艺术哲思,受到禅宗赵州大师的启发。 有一位弟子问赵州大师: “十二时中如何用心?” 赵州说:“你 被十二时使,老僧使得十二时,你问那个时?”有人说,赵 州说出的话像金子一样闪光,这句话就闪烁着金子的光辉。 在赵州看来,一般人为时间(十二时辰)所驱使,而他是驱 使时间的人。 他如何驱使时间?他不是淡忘时间、 控制时间, 而是超然于世界之外,过去、现在、未来,佛学称为三际, 就像他的谥号(真际)所显示的那样,他要建立一种真实的 时间观,追求一种生命的“真际” 。这样的时间观以超越具 体时间为起点,以归复生命之本为旨归 南宋牧溪观音图 南宋牧溪鹤图 “意气不从天地得,英雄岂藉四时推” ,这是禅门一幅有名 的对联。禅宗认为,要做一个“英雄”一一一个真实的、本 然的人,就必须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 不要匍匐在万物之下、 他人之下、既成的理念之下,更不要匍匐在欲望之下,要斩 断时空的纠缠,从而高卧横眠得自由,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才是真英雄。 明唐寅柴门掩雪图 明末大收藏家卞永誉,博物通古,每评画,多有识见。他评 北宋范宽的《临流独坐图》,认为此图“真得山静日长之意” 这个“山静日长之意”蕴涵着中国艺术的一篇大文章。他突 出了“静“在中国艺术中的地位。中国艺术极力创造的静寂 的意象,原是为了时间的超越,在静中体味永恒。 宋范宽临流独坐图 时间是一种感觉,阳春季节,太阳暖融融的,我们感到时间 流淌也慢了下来。苏轼有诗谓: “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 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在无争、无斗、淡泊、自然、 平和的心境中。似乎一切都是静寂的,一日有两日,甚至片 刻有万年的感觉都可以出来。正所谓懒出户庭消永日,花开 花落不知年。 明徐渭牡丹蕉石图轴 艺术家山静日长的体验,其实就是关于永恒的形上思考,他 们用艺术的方式思考。倪云林的《容膝斋图》 ,今藏台北故 宫博物院,是云林生平的重要作品。此画的构图并没什么特 别,是云林典型的一河两岸式的构图, 画面起手处几块顽石, 旁有老木枯槎数株,中部为一湾瘦水,对岸以粗笔钩出淡淡 的山影。极荒率苍老。这样的笔墨,真要炸尽人们的现实之 思,将人置于荒天迥地之间,去体验超越的情致。一切都静 止了,在他凝滞的笔墨下,水似乎不流,云似乎不动,风也 不兴,路上绝了行人,水中没了渔舟,兀然的小亭静对沉默 的远山,停滞的秋水,环绕幽眇的古木,静绝尘氛,也将时 间悬隔了。此画之妙在永恒。元 倪瓒 容膝斋图 倪云林在题钱选《浮玉山居图》跋中有诗道: “何人西上道 场山,山自白云僧自闲。至人不于物俱化,往往超出乎两间< 洗心观妙退藏密,阅世千年如一日。”山静日自长,千年如 一日,这就是云林理解的永恒,永恒感不是抽象的道、玄奥 的终极之理,就是山自白云日自闲,心不为物所系,从容自 在,漂流东西,就是永恒。云林有一诗写道: “逍遥天地一 闲身,浪迹江潮七十春。惟有云林堂下月,于今曾照昔年人。 他超越乎两间,感受到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 永恒精神。明 文征明 拙政园图册之小沧浪 中国哲学强调于极静中追求极动,从急速奔驰的时间列车上 走下,走入静绝尘氛的境界,时间凝固,心灵由躁动归于平 和,一切目的性的追求被解除, 人在无冲突中自由显现自己, 一切撕心裂肺的爱,痛彻心府的情,种种难以割舍的拘迁, 处处不忍失去的欲望,都在宁静中归于无。心灵无迁无住, 不沾不滞,不将不迎,时间的因素荡然隐去,此在的执着烟 飞云散,此时此刻,就是太古,转眼之间,就是千年。千年 不过是此刻,太古不过是当下。明 沈周 策杖图轴 沈周对山静日长的境界,有很深体会,其诗云: “碧嶂遥隐 现,白云自吞吐。空山不逢人,心静自太古。 ”他在《策杖 图轴》中题诗道:“山静似太古,人情亦澹如,逍遥遣世虑, 泉石是霞居。云白媚涯客,风清筠木虚……”沈周一生在吴 中山水中徜徉,几乎足不出吴中,这样的地理环境对他的画 也产生了影响。在太湖之畔,在吴侬软语的故乡,在那软风 轻轻弱柳缠绵的天地,艺术也进入了宁静的港湾,吴门画派 的静,原是和他们对永恒的追求有关。 明文徵明真赏斋图

文档评论(0)

dingfulaow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