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配方大全》
南山小孙的日记
南山小孙的主页
广播
相册
喜欢
发豆邮中药配方大全》 来源百度
2012-11-04 12:45:33 现将药物药性疗效药性口诀列下:
1. 发散风寒药;麻黄、根、桂枝、肉桂、紫苏叶、梗,细辛、
防风、荆芥、生姜、干姜法、炮姜、葱白、辛夷、
2. 发散风热药:薄荷、牛旁子、蝉蜕桑叶、葛根花、
3. 祛风湿药:姜活、独活、五加皮、木瓜、威灵仙、白芷、
秦艽、豨签草、苍耳子、 桑枝、臭梧桐、
4. 清热凉血解毒药: 石膏、 菊花、 知母、 柴胡、 银胡、 白薇、
决明子、夏枯草、栀子、芦根、牛黄、玄参、黄芩、黄连、
黄柏、龙胆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白头翁、与齿苋、
柴草根、青葙子、西瓜、虎耳草、
5. 泻下药:大黄、芒硝、香泻叶 .
6. 润肠药:大麻仁、黑芝麻、蜂房。
7. 消化药:山查、麦芽、谷芽、鸡内金、神粬、建神粬、午
时茶、莱菔子、白萝卜 .
8. 芳香化混药:霍香、佩兰苍术、白术厚朴、白豆蔻、缩砂
仁。
9. 利水渗湿药:茯苓、茯神、泽泻、车前子、茵陈蒿、冬瓜
皮、金钱草、竹茹、竹沥、款
冬花、滑石、薏苡仁、防已木通、灯心草、柴菀、百部、佛
耳草、胖大海。
10. 化痰止咳药:贝母川贝、浙贝、杏仁半夏、姜半夏、前
胡、白前、枇杷叶、桔梗、瓜蒌、天花粉、草菓。
11. 理气药:陈皮、枳实、枳壳、香附、木香、乌药、甘松、
苦楝子(川楝子、金铃子)沉香、薤白。
12. 活血药:川芎、郁金、丹参芍药、赤药、白药、红花藏
红花、益母草、延胡索、玄胡、手膝、桃仁、王不留行
13. 止血药:蒲黄、仙鹤草(脱力草,龙芽草,金顶龙芽)
三七、田七、白芨茜草、地榆、槐花侧柏叶、柏子仁、白茅
根、莲藕、艾叶、丝瓜络、伏龙肝、百草霜。
14. 补血药:地黄、熟地、生地、何首乌、当归、阿胶、桑
椹子、龙眼肉、鸡血藤、
15. 补气药: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山药、白术、黄
精、甘草、红枣 、黑枣、
16. 补阴药:沙参、麦门冬、天冬、石斛、玉竹、百合、女
贞子、枸杞子、地骨皮、枸杞头、
17. 补阳药:胡桃、补骨脂、破故纸、肉苁蓉、仙灵脾、菟
丝子、杜仲、巴戟、益智仁、续断、狗脊潼蒺藜、白蒺藜。
18. 祛寒药:附子、乌头、肉桂、吴茱萸、丁香、柿蒂、高
良姜、小茴香、大茴香。
19. 开窍回苏药:麝香、冰片 .
20. 镇静安神药: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皮、磁石、
朱砂 .
21. 平肝息风药:石决明、羚羊角、天麻、钩藤、僵蚕、蚕
砂、全蝎、地龙干。
22. 收敛固涩药:山茱萸、五味子、乌梅、乌贼骨(墨鱼骨)
金樱子、桑螵蛸、牡蛎、螳螂卯子。
23. 驱虫药:使君子、南瓜子、木榧子、槟榔、大腹皮、苦
楝树皮、大蒜、鸦胆子、昆布、海藻、茶叶、辣茄、常山、
象牙屑。药性口诀
和中止吐泻以藿香,宣表治懊侬以淡豉。
治厥阴头痛,吐沫以吴茱萸,治少阴腰痛泄泻以破故纸。
养血固胎以菟丝桑寄,和肝益肾以沙苑女贞。
平肝阳清肝热,石决明秦效良多,降冲气和冲血,代赭石著
功不少。
用金钱草通淋化石,土茯苓主梅毒恶疮。
麻黄散风寒而发汗平喘桂枝解肌表而温经通阳。
防风祛风胜湿,四肢疼痛能疗。荆芥发表散风,初起疮疡并
治。
生甘草清火,而炙补中,地黄生凉血而熟滋肾。
甜杏仁滋肺燥而润肠,苦杏仁泄肺实而定喘。
久咳阴虚宜川贝母之清降,痰火痛肿宜浙贝母之苦寒。
清热药中的热盛于里, 用药当清, 苦寒甘寒咸寒, 药性有别,
泻火救津津解毒、 治证不同。 察热邪之所在、 审津气之盛衰,
庶能切合病情、药皆中肯。
温里药中的沉寒痼冷祛之以温,辨上中下三焦之寒,别肺脾
肾三经之治,辛湿祛寒皆耗液,阴虚阳亢总非宜。
化湿利水药中的水湿停聚见证多端,或为泄利淋浊,或为肿
满呕吐。 热化而苦淡渗, 寒化宜辛散温行。 倘若脾肾之既弱,
即渗利宜慎施。
止痛药中的气凝血滞,致痛之由。行气活血,止痛之药。痛
证更有六气七情之因,莫徒拘执套用止痛之药。
伤科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