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冯承素摹本试论王羲之《兰亭序》的技法特征.pdfVIP

以冯承素摹本试论王羲之《兰亭序》的技法特征.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冯承素摹本试论王羲之《兰亭序》的技法特征 以冯承素摹本试论王羲之《兰亭序》的技法特征 《兰亭序》为王羲之传世最有名行书作品,世称天下第一行 书。书于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为其与谢安等四十一位名 士在会稽山阴兰亭“修禊”时所作诗集的序言。 王羲之时代的笔法传承 《兰亭》真迹史书记载已随唐太宗陪葬昭陵,世上流传多为 唐摹本或临本。 一般认为冯承素摹本为最精、 最为接近原作。 笔者曾于上海博物馆得见原作,确实点画的纤微之处,用笔 的浓淡枯湿,一一毕现。勾摹之精到,令人叹为观止。由于 真迹失传, 《兰亭》真伪的辨论就一直未能停息。争论的焦 点主要体现在: 一、东晋时代不可能有如此用笔成熟的行书。 二、在内容上认为《临河序》是真本,后一段为伪造,不符 合当时士人的心态。在此我们主要讨论第一点,因为这与我 们对学习此帖所应持有的态度极为重要。首先要提及的是东 晋是一个以门阀士族为代表的时代。王羲之出生于东晋第一 高门,这就意味着他自小就受到良好的士族家庭教育,其内 容虽已不得而知,但极为重要。其中有一项应是道术,即天 师道,这是王氏世代信奉的宗教,此点对王氏艺术气质的形 成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其服食早逝的重要原因。如陈 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云: “东西晋南北朝之天 师道为家世相传之宗教,其书法亦往往为家世相传之艺术, 如北魏之崔、卢,东晋之王、郗,是其最著之例。旧史所载 奉道世家与善书世家二者之符会,虽或为偶值之事,然艺术 之发展多受宗教之影响,而宗教之传播,亦多倚艺术为资 用。” 关于王羲之时代的技法传承,明解缙《春雨杂述》有较为详 尽的描述。 大致为: 蔡邕 《笔经》→蔡文姬→韦诞→钟繇 (掘 韦诞墓得之)→学生宋翼(掘钟繇墓得之并写续集)→王旷 →交由卫夫人以授羲之(所谓“枕中秘” )。这个笔法传承的 系统看似过于离奇,而难于使人信服,主要是因为王羲之之 前的名家作品大都失传,留下的多为摹刻本,对于笔法研究 作用不大。从这个传承中,首先提示我们的是:中国古代的 学术传承是家族式的,有严密的自我封闭的性质,是不对外 相传的,既使当场表现书艺似乎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钟 繇见韦诞笔法也纯属偶然,所以真正掌握这门技艺的是当时 的高门士族。这个群体是非常小的,而且异常脆弱,一不小 心书法就会随着士族的消亡而失传。所以,能与王羲之谈论 书法的没有几个人,最多是与儿子献之讨论一下,对外则主 要是以书札表现。于是后人就尽可能地找同时代的书法遗迹 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由于不了解书法在当时实际运用中层次 的极大差异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所以,王氏这个笔法系统 是封闭在士族范围之内的,与同时代的民间书法没有什么关 系。清梁章钜曾云: “《阁帖》所载晋人尺牘,非释文不识, 苟非世族相习成风,当时启事,彼此何以能识?东晋民间墓 砖,出陶匠之手,而字迹尚与篆隶相通,与《兰亭》迥殊, 则非特风流者所能变也。 ” 这种士族之间的交流,专为笔势 的美观与流畅,以至改变原有的点画形态,以形成约定熟成 的写法,可见其高度的唯美与自信。 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 这种高门士族的独创精神将中国的书画艺术一开始就定格 在人性的最高点上。这同时也决定了书画传承在这个层面的 高难度,几乎是一项不可完成的任务!下面让我们看看羲之 之后的传承吧!王羲之→王献之→羊欣→王僧虔→萧子云→ 智永→虞世南 →欧阳询→陆柬之→张彦远 褚遂良→薛稷→李邕 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卷二十二。 →张旭→颜真卿→怀素、柳公权……。前一部分大致在家族 中传承,比较有系统、纯正,到智永之后基本已失去亲授, 所谓的传授,可能更多的是通过流传下来的作品来推测其笔 法,由于时代相近,所得也就较为淳正。至中唐以后,社会 风俗大变又逢战乱, 书画损失严重, 技法转变之大不言而喻, 其突出代表就是柳公权,讲“心正则笔正” ,于晋人笔法已 没有什么真切的体会了。至宋代更是江河日下,虽有米芾奋 起直追,无耐

文档评论(0)

tianya189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阳新县融易互联网技术工作室
IP属地境外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20222MA4ELHM75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