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
编撰:春风微拂
1981 年我国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 并以此推算出古方
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
学、科研、临床应用意义重大。以下根据柯雪帆、郝万山教
授网上资料整理。
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 :
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
四钧为石。
即 1200 个黍米重 12 铢,两个 12 铢为 1 两, 16 两为斤, 30
斤为钧, 4 钧为石。
(汉代“石”读shi ,后世读 dan )。
1 权= 12 斤, 1 斤= 16 两 =250 克(液体 250 毫升),
1 两= 15.625 克,约 15 克
千二百黍实其龠( yue ),合之为合( ge ),十合为升,十升
为斗,十斗为斛。
1 斗= 2000 毫升, 1 升= 200 毫升, 1 合= 20 毫升, 1 龠=
10 毫升,
1 铢= 0.65 ~0.7 克, 1 两= 24 铢,一钱匕= 5 铢钱= 1.5 ~
1.8 克,
1 刀圭= 0.5 毫升约 0.5 克,1 撮= 4 刀圭= 2 克,1 分= 3.9 ~
4.2 克
1 方寸匕= 10 刀圭= 2.74 毫升约 3 ~5 克
(金石类药末约 2 克草木类药末约 1 克),
蜀椒 1 升= 50 克,葶力子 1 升= 60 克,吴茱萸 1 升= 50 克,
五味子 1 升= 50 克,半夏 1 升= 130 克,虻虫 1 升= 16 克,
附子大者一枚= 20 ~30 克、中者一枚 15 克,
乌头一枚小者= 3 克,大者 5 ~6 克,杏仁大者 10 枚= 4 克,
栀子 10 枚平均= 15 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约 46 克,
枳实一枚约 14.4 克,石膏鸡蛋大 1 枚约 40 克,
厚朴 1 尺约 30 克,竹叶一握约 12 克,梧桐子大(约)黄豆
大。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1 寸= 2.3 公分, 1 尺= 23 公分
“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剂量问
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
“质”。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 1 两为今之 15.625 克, 1
斤为 250 克,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是。
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
经方仅原方的
1/10 ,且袭至今, 悬殊太大, 剂量过轻, 不堪大任。 仲景 《伤
寒论》不单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巨著之一,更是中医学第一部
急性热病学专着。东汉末年,寒疫大流行,伤寒的特点,发
病急,传变速,故仲景立方剂量大,药简、力专、效宏,方
能阻断病势传变,挽救危亡。近代用法,大违仲景立方本义
与用药原貌,无疑严重影响了经方临床效用的发挥,阻碍了
仲景学说的发展与创新。
方剂能否治病,除了恰中病机,配伍精当,便是特定的
剂量。以四逆汤的应用为例:四逆汤乃仲景急救亡阳危症之
峻剂,有斩关夺门、破阴回阳、起死回生之效。原方为炙甘
草 2 两、干姜两半、生附子 1 枚(破 8 片),按古今折算,
取原方 1/2 量为准,则四逆汤剂量是炙甘草 30 克,干姜 23
克,制附子 60 克(生附子 1
枚,大者 20 ~30 克,假定生附子之药效为制附子之两倍以
上),而部编中医方剂学四逆汤之剂量为:附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