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屈光和屈光不正 第一节 眼球光学
作为人体感觉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觉被公认为是影响生活质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外界物体经眼的屈光系统成像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上,并经神经系统处理而被感知。像的清晰度取决于眼的屈光状态,本部分介绍的是有关人眼屈光和屈光不正的知识。?第一节 眼球光学一、眼和成像眼睛作为一个光学系统,与照相机有很多相似点,以至于人们认为照相机是根据人眼复制而来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人眼几乎在每一个方面都优于照相机。它具有很高的精密性,其分辨能力接近理论极限。虽然,就像Helmholtz指出的,作为光学系统,人眼不可避免地存在像差。但是作为高度进化的生物,人眼即使与高级照相机相比,仍有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眼屈光系统从总体上说是凸透镜成像,经过一系列的折射、反射作用,最终成像于视网膜上。物距与眼内像距成反比。对于正视眼,看远时,入眼光线是平行光,通过眼球的光学系统后恰好成像于正常眼的视网膜上而被看清,此时晶状体不发生调节;看近时物距变小,入射眼的光线呈发散态,眼内像距增大,无法恰好成像于视网膜,此时就引起反射性的睫状肌收缩,使晶状体曲率增大,屈光力增强;同时两眼视轴汇聚,瞳孔收缩,这一系列的联动,生理学上称同步性近反射调节。通过这一系列的反射不仅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还可成像到两眼视网膜的对称位置上,被视网膜的感光细胞感受后由视神经传到大脑就形成了双眼视觉。二、眼的光学特征作为身体组成部分的眼,是参与视觉形成的主要组织。也就是说,眼作为光学系统的特征在视觉形成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眼球的光学结构1.角膜 眼球最前面的光学成分是角膜。角膜是高度透明的新月形切面结构,直径大约12mm,其中垂直径略小于水平径。角膜中央区的厚度约为0.5~0.6mm。正常人的角膜表面覆盖了一层菲薄的泪液膜,该泪液膜由于非常薄,它不影响眼的屈光力组成,因而可以被忽略。角膜的前后表面可以被近似地认为是球面,前表面的曲率半径约为7.7mm,后面的曲率半径约为6.8mm。角膜实质层的折射率为1.376,与角膜后表面接触的房水的折射率为1.336。用公式可以计算单球面的屈光力(D)。单球面屈光力公式:F=(n’-n)/r?其中r为球面曲率半径,单位为米(m)。故角膜的前后两面的屈光力F1和F2分别为(图5-1):F1=1000×(1.376-1)/7.7=+48.83(D)?F2=1000×(1.336-1.376)/6.8=-5.88(D)?因此,角膜的整体屈光力大约为+43D,占眼光学系统屈光力的2/3以上。需要指出的是角膜前泪液膜虽然为不参与眼屈光力的构成,但它仍是非常重要的组织,当角膜缺乏泪液膜的保护时,其前表面的屈光力就会减弱,视网膜的像就变得相当模糊。?2.前房 角膜后表面与虹膜、晶状体之间的空腔称为前房,前房内充满无色的液体即房水。房水中98%是水分。前房的深度应是在光轴方向从角膜的后顶点至晶状体前表面之间的距离。但有时前房深度也可以包括角膜的厚度。不包括角膜厚度在内的前房深度平均大约为3.0mm。据文献报道中国人的前房深度为2.75±0.03mm。从光学观点出发,前房房深度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们会影响眼光学系统的总体屈光力。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前房深度每减少1mm(假如晶状体前移),眼的总屈光力约增加1.4D。前房加深将会使总屈光力减少,而相反方向的移位会得到相反的结果。在人工晶状体的计算中,前房深度的影响尤为重要。3.虹膜和瞳孔 虹膜的环形开口为瞳孔,它能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通量。正常情况下,瞳孔反应出现在以下三种情况:①直接对光反射;②间接对光反射,即亮度改变作用于单眼而对侧眼出现相同的反射;③伴随瞳孔收缩的近反射。4.晶状体和玻璃体 晶状体作为屈光系统组成的重要成分,不仅能够平衡眼屈光力,而且提供了一种对不同距离物体的聚焦作用,这种聚焦的能力称为调节。从解剖学和光学角度看,晶状体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组织结构,由放射状的纤维层构成,由于排列规则,可以形成对称的衍射光晕。在人的一生中,晶状体纤维不断增加,形成晶状体皮质层,旧纤维被挤向中央,形成晶状体核,而外部则有不断生长的新纤维,晶状体的体积由此不断增加使其曲率半径变长。晶状体实质部分包裹在一个弹性囊袋中,即晶状体囊。晶状体悬韧带从囊袋的周边延伸到睫状体,支撑晶状体位于正常位置,并通过睫状肌的作用产生睫状小带张力的变化,从而改变晶状体表面的曲率。晶状体的直径约9mm,呈双凸状,其前表面的曲率半径是后表面曲率半径的1.7倍。在静止状态(即非调节状态)下,年轻的成年人晶状体中央厚度约是3.6mm,而在调节状态下,晶状体的前后表面,特别的前表面变凸,中央厚度随之增加,晶状体前顶点向前移动,前房深度减少。典型的调节前后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