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咬文嚼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高中语文_咬文嚼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咬文嚼字 设计人: 指导教师:侯世喜 目标引领: 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典型事例证明自己观点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二、问题激疑: 《现代汉语词典》咬文嚼字的解释: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咬文嚼字”有以下几个意思,请选择每句中的“咬文嚼字”的正确意思: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  ) 2.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 3.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 朱光潜在这里说的“咬文嚼字”和刚才字典上的“咬文嚼字”有何不同?能不能找出本文作者观点? 三、自主探究:(时间:5分钟) 1.初读课文,积累词语 倒涎 茗烟 锱铢必较 没镞 剥啄 岑寂 清沁 蕴藉 灞桥 付梓 王嫱 尺牍 流弊:滋生的或相沿而成的弊端。 尺牍:书信。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推陈翻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2.作者对“咬文嚼字”这一概念重新作了界定,它在文中的内涵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合作解疑、精讲点拨: (时间:15分钟)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 1.为了说明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作用,作者在文中举了哪些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具体分析具体分析文中的“咬文嚼字”: 【探究一】 (1)比较下面两句话的差别。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分析下面两句话的差别。 A.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B.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从这个例子中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 (1)朱先生怎么看待王若虚的改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