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深入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以情驭景的表达技巧和对比的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丰富含义。
(2)培养朗读感悟、品味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结合时代背景,感受作者的故都情结、家国之思。
(2)体会作者赞美自然风景的真情、内心的忧思与落寞以及深沉的爱国之情。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感受本文精致细腻的悲凉美
2、难点:培养朗读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问答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同学们能不能就你们知道的写秋的名句与大家分享一下。(学生分享名句)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郁达夫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检查预习
混混沌沌(???? )?? 潭柘寺(?? ?) ?? 槐树(??? ??)? 扫帚(?? ??)???
落蕊( ?? ???)? 一椽破屋(??? ?) 廿四桥(? ?) ?蟋蟀(???? ?)
嘶叫(??? ?)?? 房檩(? ????)? 平平仄仄(?? ??)?? 譬如(??? ??)?
?颓废( ??)??? 鲈鱼(??? ??)?
三、你所了解的郁达夫
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郁达夫。
郁达夫 (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他的创作风 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四、整体感知
请大家快速地阅读一遍课文,找找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他写的是什么?
明确:秋味
学生朗读:他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这故都的秋味。
郁达夫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有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
明确: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
五、品味鉴赏
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郁达夫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
明确: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学生朗读: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思考讨论:为什么到了故都作者不再着力描写这些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
学生回答:
1):他是从秋味这个角度来写故都的秋的,而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更能表现秋味,它们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选择它们更有典型性。
2):作者想从平凡中写出不平凡的味道来。
3): 作者从自己身边普通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从细小的东西入手,细小的就这么有秋味,大处就更不用的说了。
5):回到了故乡,会感到一草一木都是亲的,所以一草一木都渗透着秋味。
本文的基调是什么?
学生齐读: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教师补充: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地方都是京都的名胜。这些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吵闹的、拥挤的的感觉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所以,你看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的作者就点到为止。再加上我们刚才说的那些原因,所以虽然让他魂牵梦萦,但作者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这就是围绕中心来选材,这样写就叫不蔓不枝。
3.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这些景物是如何有侧重的体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小组讨论)
教师:请同学们在回答之前先说一下你所找到的景物对应在哪一自然段。。
牵牛花
学生回答:
“牵牛花以兰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牵牛花的花色体现了“清”的特点。
教师:作者为什么认为“牵牛花以兰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白色和兰色是一种冷色调,比较清静,而紫黑色太浓了,显示的基调也太浓了,不符合作者此时淡淡的忧愁的感觉,而红色太热闹,都不好。兰色和白色更能突出那个“清”字。
教师:这一段中,作者除了写到牵牛花,同时提到了破屋、破壁、秋草,这些景物是如何有侧重地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学生:“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