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中国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VIP

第18课《中国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学习文章结构严谨、逐层推进的论证方式,品味本文辛辣犀利、富有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的语言。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意识及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鲁迅,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他优美的散文、精湛的小说我们已经学习接触了,而他还创作了不少冷峻辛辣的杂文。文学评论家们赞誉鲁迅先生的杂文“不仅是中国民族文学的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中的奇葩”。作家唐弢(tāo)在《琐忆》一文开头就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这一伟大的人格精神也充分体现在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 《且介亭杂文》,1935年12月编订,收入了1934年鲁迅创作的杂文。在这本杂文集的命名中,“且介”分别是租界二字的一半,即“租界”的意思。当时,鲁迅生活在上海北四川路,这是帝国主义越过租界范围以后修筑马路的区域,被称为半租界。鲁迅以杂文集名告诉读者,这些杂文创作于“半租界的亭子间”,表达了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无比愤懑之情。 二、文体知识 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锋利、隽永,富于文艺工作者色彩和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剧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利器,比如鲁迅先生的杂文就如同“匕首”“投枪”直刺一切黑暗的心脏。在和平建设年代,它也能起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针砭时弊的喉舌作用。 驳论文,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驳论文写法的特点是:先树靶,后射靶,最后得结论。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感知内容 1、作者摆出的敌方论点是什么?对方观点是根据什么得出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两年以前,自夸着“地大物博” 不久,只希望着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2、作者为什么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直接反驳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他们是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间接反驳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观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依据:“从古以来,就有……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脊梁。 —— 过去和现在的事实 4、作者最后得出什么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二) 归纳论证思路 先摆出对方论点( )和论据( )以树立批驳的靶子,后针对对方的三个论据层层剥茧(  )反驳;再列举( ) 的事例(   )驳斥对方的论点;最后树立自己观点 ( ) 。 四、文本浅探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作者在第1段中,反复承认“是事实” “也是事实” “却也是事实”——先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说的事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文中提到了哪几种“中国的脊梁”? 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3、“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人?你能说出几个吗? ⑴ “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包括那些为贡献的科学家、发明家等。 如:李时珍、毕昇、蔡伦、祖冲之、徐霞客、司马迁、华罗庚、袁隆平…… 。 ⑵ “拼命硬干的人”:指历史上起义反抗封建统治和抵御外侮的爱国英雄 。 如:陈胜、吴广、岳飞、文天祥、辛弃疾、李自成、洪秀全、关天培、邓世昌、戚继光…… ⑶ “为民请命的人”:指关心人民疾苦、为民众利益奔走呼吁的政治家、文学家 。 如:杜甫、范仲淹、白居易、王安石、柳宗元、包拯、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鲁迅…… ⑷ “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改革家和为革命献身的革命家。 如:商鞅、谭嗣同…… 4、“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五、本课小结 六、本课作业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了,中国发展了、进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