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导线心脏起搏讲课.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无导线心脏起搏讲课; 自1958年第一台永久全埋藏式起搏器植入人体后, 起搏器技术不停发展、提升, 起搏器临床应用范围及适应证也在不停地拓宽。现代起搏器已成为心脏病学诊疗与诊疗越来越关键技术。;历史;首例起搏器植入医生 Ake Senning;;;关键内容;现有起搏系统;现有起搏系统—问题;现有起搏系统—问题;起搏器感染带来临床及经济负担; 需要一个全新起搏系统, 能够提供可靠起搏感知; 同时, 处理现在起搏系统所带来挑战 最小化感染、气胸、脱位以及其她和导线及囊袋相关风险 与此同时, ???个起搏系统还应该含有以下功效 改善患者依从性和舒适度 兼容MRI* 机器取出更安全且易操作; 这需要一个全新起搏系统, 能够提供可靠起搏感知; 同时, 处理现在起搏系统所带来挑战 最小化感染、气胸、脱位以及其她和导线及囊袋相关风险 与此同时, 这个起搏系统还应该含有以下功效 改善患者依从性和舒适度 兼容MRI* 机器取出更安全且易操作;关键内容;处理措施?;无导线起搏—类型;超声能量传输方法;; 尺寸小 ?高效能量传输 ?被动发射, 无内部能源 ?体积 0.05 cc ?总体长度 9 mm ?直径 2.6 mm ;检测联合植入右室设备 -任何起搏器, ICD或者CRT;使用超声波作为起搏能量-EBR 系统;; 例1: 患者男、69岁, 缺血性心肌病, 药品诊疗后心功效NYHA?3级, ?EF值25%, QRS波呈左束支阻滞图形, 时限240ms, 以前植入ICD做一级预防诊疗。因评定ICD寿命还有3年, 又因各参数稳定故未更换ICD。此次因严重心衰拟将ICD升级为CRT-D。植入术中, 将超声左室起搏电极植入在左室后侧壁, 起搏阈值1.0V, 脉宽0.5ms, 超声发放器植入在左胸第5肋间, 经心电图及Holter证实其功效稳定、连续性双室同时起搏(图5-1-16)。第6月随访时, 仍为双室同时起搏, 起搏QRS波时限150ms, 心功效与EF值均显著改善。 ; 例2: 患者男、59岁, 缺血性心肌病伴心功效3级, 心衰药品诊疗不理想, EF值27%, 以前因三度房室阻滞已植入双腔ICD, 右室起搏QRS波时限160ms。2007年ICD升级为CRT-D, 此次因左室起搏阈值升高拟更换左室起搏导线, 但因入路静脉闭塞而不能实施。曾因二尖瓣严重反流给予二尖瓣夹(Mitra?Clip技术)诊疗。此次超声左室内膜起搏阈值0.7V, 脉宽0.5ms, 其发放器放置在左胸第6肋间, 植入后双室同时起搏3月后患者心衰症状显著改善, 但很快心功效再度恶化, 磁共振检验提醒, 超声发放器已不位于接收器正上方, 使发放超声波束被肋骨遮挡(图5-1-17), 为此再次做手术调整, 将发放器位置上调到第6肋间。6月后患者症状改善, 但仍呈间歇性双室起搏, 起搏QRS波时限130ms, 不起搏时160ms, 术后EF值从27%升高到46%, 心功效2级, 心衰症状显著改善。 ;????????例3: 患者男、62岁, 缺血性心肌病, EF值19%, 因冠脉三支病变已放置支架。2007年因左束支阻滞、QRS波时限160ms及心衰加重而植入CRT-D。经冠状静脉左室起搏导线放植在左室侧壁, 但临床症状未获改善, 因二尖瓣显著反流而做了二尖瓣夹诊疗, 二尖瓣反流显著降低, 因对CRT诊疗无反应, 此次将超声左室起搏电极植于心尖侧壁, 超声发放器放置在左侧第7肋间接收器上方。植入后发放器工作有效而稳定, 起搏阈值1.0V, 脉宽0.5ms。图5-1-18显示, 左室起搏电极距发生器仅5~6cm, 二者之间有小弯度与夹角。6月随访中, 均呈稳定双室同时起搏, QRS波时限140ms, 左室缩小, EF值增加, 心功效逐步改善, 植入3月时心功效3级, 6月时心功效改善为2~3级。 ;磁能量传输方法;使用电磁感应作为起搏能量; Wieneke et al. PACE 2009;32:177-83 ;生物自发电起搏器研究;微型无导线起搏器;Micra VVIR Pacemaker;微型无导线起搏器;Nanostim?使得无导线心脏起搏成为可能;关键内容;Nanostim? 无导线起搏器递送系统;Nanostim? 无导线起搏器取出系统;新型微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方法;股静脉穿刺;经过外置手柄处偏转系统, 控制偏转导管;圣犹达LCP;;Nanostim? 程控;特性;关键内容;2006年Echt等首先在猪模型上进行了无导线超声心脏起搏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 2007年, Lee等利用相同方法, 首次在人体成功进行了经过超声能量进行心脏起搏研究 在右房右室和左室共80个位点进行了起搏测试, 发射器至接收器距离为( 11.3 ±3.2)c

文档评论(0)

132****57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04323331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