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侧隐窝狭窄68例临床医学.docVIP

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侧隐窝狭窄68例临床医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侧隐窝狭窄68例临床医学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侧隐窝狭窄68例临床医学 1 1 资料与方法 2 2 结 果 3 3 讨 论 3 文2:改良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合并症临床医学 5 1 临床资料 5 2 结果 7 3 讨论 8 3a.术前;3b.术后 8 参考文摘引言: 9 原创性声明(模板) 10 文章致谢(模板) 10 正文 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侧隐窝狭窄68例临床医学 文1: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侧隐窝狭窄68例临床医学 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ascopic Discectomy,MED)是90年代后期 发展 起来的一项微创新技术,既可以彻底解除神经根的压迫,又能最大限度保持腰椎的力学稳定性,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理想的治疗手段〔1〕。本院1999年9月购进了美国SOFAMOR DANEK公司生产的第二代后路椎间盘镜手术系统,自2001年6月至2004年10月应用该手术操作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侧隐窝狭窄68例,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病人,共84个椎间隙,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36~58岁,平均岁;病程2周~5年,平均2年6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腰椎正侧位X光片和CT扫描,部分患者还辅以MRI检查。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腰腿痛,其中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55例,单纯下肢放射性疼痛13例;单间隙突出52例,双间隙突出16例,其中L2-3突出2例,L3-4突出12例,L4-5突出33例,L5-S1突出21例,全部病例均合并不同程度侧隐窝狭窄。 手术方法 手术步骤 患者俯卧于手术台上,腹部悬空,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巾,插入定位针,使定位针位于病变椎间隙上位椎板下1/3处,C型臂X光机透视确定位置正确后,以定位针为中心切开皮肤~ cm,深达深筋膜,沿着定位针插入第一个肌肉扩张管,拔除定位针,用此扩张管刮椎板下缘,逐级插入扩张套管建立工作通道,用自由臂固定于手术台,安装内窥镜头并调整焦距和视野方向。清除工作通道内软组织,显露椎板下缘及椎板间隙,用刮匙剥离黄韧带在上位椎板的附着处,咬除部分上位椎板下缘及部分关节突内侧骨质,剥离和咬除黄韧带,显露神经根和部分硬膜囊,轻轻剥离神经根周围的粘连,用薄椎板咬骨钳咬除上关节突内侧或椎间孔后壁压迫神经根的骨质部分,以扩大侧隐窝和神经根管,从而彻底解除骨性结构对神经根的嵌压。牵开硬膜囊及神经根,找到突出的髓核组织,十字形切开后纵韧带及纤维环,刮匙扩大该切口,用髓核钳摘除髓核,术毕冲洗术口,彻底止血,放置负压引流或者橡皮条引流。如有2个节段突出,可作2个不相连的小切口。 术后处理 一般术后第2天即可佩戴腰围离床大、小便,并进行下肢伸屈活动,1周后基本恢复自由活动并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4~6周后恢复工作,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2 结 果 本组病例手术时间45~120 min,平均60 min;术中出血50~160 mL,平均85 mL;住院时间5~21 d,平均 d;脑脊液漏3例,术中镜下止血困难转为开窗手术2例,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定位错误、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伤及感染等并发证。疗效评定按Nakai分级〔2〕,分为优、良、可、差4级。68例患者均获得6个月~4年的随访,平均2年3个月。其中优49例( %),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恢复原工作;良12例( %),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劳累或过度活动后可感腰部酸、胀痛或下肢酸胀感,能胜任原工作;可7例( %),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仍感到轻度腰痛或下肢不适,暂只能从事轻度工作和活动。本组未出现疗效差的患者,优良率达% 3 讨 论 1997年Foley和Smith研制出了MED微创手术操作系统,并开始在临床应用〔3〕。以往的 文献 报道MED仅适用于单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而不适用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究其原因,可能与对该项技术的认识不深入或操作不熟练有关。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技术的提高和器械的改进,该技术也同样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同时伴有椎管狭窄的病人〔4〕。稳妥地进入椎管、避免神经损伤、有效止血和彻底减压是MED手术的四项基本技术。要减少并发证,提高MED手术的安全性,除严格掌握适应证外,要不断提高手眼配合技能,熟练掌握操作基本技能尤为重要。 (1)安全地进入椎管是MED手术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首先,我们必须保证定位针位于病变椎间隙上位椎板下缘骨质上,防止逐级插入扩张套管建立工作通道过程中滑入椎间隙内,碾伤神经根或硬脊膜。其次,由于工作通道空间

文档评论(0)

ayun199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