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册第一单元学案 编辑:徐 敏 校对:叶新旺
10、 故都的秋
一、本课学习重点。
1、 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3 、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 、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感情。
二、文本解读。
《故都的秋》是一篇典型的写景状物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通过对
故都之秋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
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致使故
都的清秋笼罩着一种“悲凉” 。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作家将他丰富而执著的内
心情绪融入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中, 而又传达着对中国源远流长的赏秋文化的珍爱和他那难以
排遣的故都情结。从结构上看,按总分总的结构体系,分为总起、分写、总结等部分。整篇文
章很好地抓住了使情和景结合的有特征的对象,借景抒情,以景显情,感情浓厚,意味隽永。
阅读时通过不同的方式品赏景物描写,揣摩精警的语句,赏析散文优美的语言,消除时代的隔
阂,感受人文精神及文学形象,培养自己散文鉴赏中的审美情趣,并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
2 、课文素材利用成功范例。
借得清秋一缕魂
谈起秋天,总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即便在炎热的夏天,只要一听到“秋天”二字,顿时
就感觉凉爽了许多。每当记起秋天,我总是想起那浓霜,那厚露,那悲凉,我给这种感觉取了
个名字,叫秋魂。
像郁达夫,从杭州到青岛,从青岛到北平,租一椽破屋,泡一碗浓茶,看碧绿青天,听驯
鸽飞声,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那故都的秋的悲凉。
秋风过后,满院是断肠的落红,满地是衰残的生命。这些朴素而轻微的生命,那么美丽,
那么短暂,那么默无声息,生活的重压,人世的践踏,它们转眼间,杳无踪迹。如黛玉言:花
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是啊,在一个动荡的年代,还有谁去关注,去珍惜,去呵护
这些深沉而凄美的生命?如此看来,这秋,在呼唤着人的良知。
秋雨,没有春雨的细腻,没有夏雨的激昂,没有冬雨的哀伤。它虽是沉默,但不屈服;虽
是静默,但不彷徨;虽是婉约,但不懦弱。在秋雨中漫步,可以睱观,可以细想。这秋,给人
实实在在的悠远。
秋的原野,那么辽远,那么空旷。脚下皲裂的泥土一小块一小块紧挨着,组成了农人们日
出而作日落而息来来去去的路,承载着他们宽大而厚实的脚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早上起
来,路边的野草,披满霜露。雾就在睫毛,就在发梢,真实而朦胧,轻盈而缥缈。路的两边,
白菜叶儿正绿,萝卜皮儿正红,探出头来的姜芽儿正黄,如毯似毡的麦苗儿正青,树的叶儿也
不枯黄,风中,像在舞蹈,又像在歌唱。一阵咕咕的叫声,惊起的野鸡飞到河的对岸了,飞到
更远地前面树上去了,而后什么声息也没有。这满目的秋色,透着幽微的清香,沁人心脾,神
清气爽。
面对这秋,我心中涌起一股热流,我想,即使在严冬腊月也不会觉得冷,因为,我已向秋
借得了它的魂魄。 (陈勇勇)
1
第三册第一单元学案 编辑:徐 敏 校对:叶新旺
三、思考与讨论。
1、为什么题目不叫“北平的秋”而命名为“故都的秋”?
2 、散文的特点是 “形散而神聚”,为了突出 “故都的秋” 的特点, 抓住了哪些景物来进行描写?
3 、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院、秋槐、秋蝉、秋雨和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上
述这些秋景的描绘,是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呢?
4 、思考 : 第 12 段的大段议论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5 、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如:廿四桥的明月,秋潮,凉雾,残荷等,主
要在 2 和 13 自然段,起到什么作用?
6 、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但也有人认为
是悲秋。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2
第三册第一单元学案 编辑:徐 敏 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