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八个环节, 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步骤及教学目的作详细的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观察三幅太阳升起的照片,海平面与太阳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2.把太阳看做一个圆,把海平面看做一条直线,那你能根据直线与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想象一下,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
设计目的:情境是探索问题的土壤,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有趣的情境能引入良好的学习佳境。我通过演示太阳升起的过程让学生来体会直线与圆之间的变化关系。导入数学课寓趣味于其中,既体现了与地理学科的整合,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通过学生自己画图,体会从视觉到实践操作的过度,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同时也是对学生想象力的一种发散
第二环节、新课讲解,探索新知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o
方法1, 用公共点的个数来区分
特点: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
叫直线和圆相交。 交点 A 交点B
特点:直线和圆有唯一的公共点,
叫做直线和圆相切。 .O
这时的直线叫切线,
唯一的公共点叫切点。 .O
特点: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 切点A
叫做直线和圆相离。
设计目的:学生已经经历了动手操作,能够直观的提炼出一些基本的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化,学生便能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教师给出概念。
第三环节、知识应用,产生质疑
看图判断直线l与 ⊙O的位置关系
设计目的:通过具体的练习,使学生对所得的新知加以认识和巩固,并利用第(5)个图形,使学生产生质疑,提高学习兴趣,并思考解决的方法,从而引出下一环节的内容,使得每一环节紧紧相扣,体现知识的连贯性.
第四环节、多种方法,共生新知
方法2,用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的关系来区分
直线和圆相交 = dr
直线与圆相切 = d=r
直线与圆相离 = dr
设计目的:学生经历观察具体的图形、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得到的方法,寻找到“距离”和半径之间的关系,进而运用方法2得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寻求方法、总结结论的思维路线。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从而达到形成技能的目的.并为后面的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服务。
第五环节、知识应用,巩固新知
解决问题1: 设⊙O的半径为r,直线a上一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若d=r,则直线a与⊙O的位置关系是( D )
(A)相交 (B)相切 (C)相离 (D)相切或相交
解决问题2:已知圆的半径等于5,直线l与圆没有交点,则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的取值范围是 d5 .
解决问题3:直线l与半径为r的⊙O相交,且点O到直线l的距离为8,则r的取值范围是 r 8 .
设计目的:利用三道具体的练习,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规律直接接触,培样学生及时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结论,加强学生应用意识的训练。
第六环节、思索领悟,归纳验证
下面的三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你能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吗?
相交 相切 相离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观察图形,运用所学、亲自动手操作、得出是轴对称图形的结论,并画出对称轴,体会图形的特点,并直接引入到后面内容的学习。
探索切线的性质
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画出图形的对称轴,并加以思索,找出切线与直径的位置关系,归纳得出结论。
方法1:通过轴对称的性质得出结论
学生打开课本126页,阅读课本,体会反证法的应用,找出上面结论的有效证明方法,领会结论的实际含义。
方法2:通过反证法证明结论
结论: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直径
设计目的:由前面的内容导入,直观总结规律, “轴对称”环节旨在通过形象的轴对称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性质。并用反证法加以验证,但是根据《标准》的要求,对反证法的要求不高,学生只要能看明白反证法的证明思路就可以了,当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也是一种提高。
第七环节、例题尝试,实践应用
1,切线性质的应用例题:
例,已知Rt△ABC的斜边AB=8cm,直角边AC=4cm.
(1)以点C为圆心作圆,当半径为多长时,AB与⊙C相切?
(2)以点C为圆心,分别以2cm,4c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初中数学_11.5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数学_11.5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课件设计.ppt
- 初中英语_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ave a great time!SectionA(1a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数学_11.3 单项式的乘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数学_11.3 单项式的乘法教学课件设计.ppt
- 初中数学_3.2 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数学_3.2 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课件设计.ppt
- 初中数学_3.3 圆周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数学_3.3 圆周角教学课件设计.ppt
- 初中英语_ This is my sister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