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PAGE / NUMPAGES 中国现代文学史( 引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报刊传媒繁荣 出版业平民化 自由的文学撰稿人队伍出现 文学的接受机制发生变化 自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 1917 年的大张旗鼓的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 20 年是中国文学现代 化的发生期。 二.文学观念的变革 “诗界革命 ”梁启超、黄遵宪 “文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 ” 从晚清开始的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观念变革,首功归诸梁启超。 “诗界革命 ”、 “文界革命 ”、 “小说界革命 ”等变革观念都是由梁启超提出来的。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看重小说启蒙、新民的工具作用。 2.现代戏剧的引入 白话文之提倡 对文学本体的认知 1906 年,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了春柳社。 在文学观念上,王国维将文学从 “文以载道 ”的奴婢的位置上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存在, 则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全面步入现代化历程。 发生于 1917 年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 20 年来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也 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 名词解释:《新青年》 1915 年,《新青年》在上海创刊,陈独秀任主编。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 ,从 1916 年 9 . 月第二卷起改名 《新青年》,办刊地址也因为陈独秀受邀北大而迁至北京。 《新青年》 提倡民 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同时,还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 会进化理论, 给当时的人们提供思想武器, 也给文学以精神核心, 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思想启 蒙运动的重要阵地。 文学革命创作的实绩:鲁迅《狂人日记》 、《孔乙己》 、《药》 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 刘半农《相隔一层纸》 郭沫若《凤凰涅磐》 《匪徒颂》 报刊 京沪四大报纸副刊:北京的《晨报》副刊、 《京报》副刊,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 《民国日报》副刊《觉悟》 。从 1918 年 5 月的第 4 卷第 5 号开始,《新青年》正式完全改 用了白话。 二、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1918 年,《新青年》第 4 卷第 6 号推出《易卜生专号》 ,主旨在反传统、反专制、提倡个性 自由、妇女解放的作品《娜拉》 、《国民公敌》 ,恰好和五四精神吻合,形成了巨大影响。 《小说月报》是 20 年代小说界第一刊物。 三、新文学社团与潮流 湖畔诗社 1922 年 3 月成立于杭州, 应修人、 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曾出版诗合集 《湖畔》, 以写作爱情诗闻名。 新月派倡导新歌律诗,闻一多主张提出 “三美 ”原则,即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 一 .文学研究会 1921 年 1 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 王统照等。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文学研究会认为 “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现 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 ”,所以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 “人生派 ”或“为人 生”的文学。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但一些会员没有严格区分现实主义 . 与自然主义的界限。 茅盾主持的 《小说月报》 可以被认为是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文学研究会 的理论主张及其创作,对于打破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旧派文学具有重要作用。 二 .创造社 1921 年 7 月于日本东京成立,最初成员都是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包括郭沫若、张资平、 郁达夫、成仿吾、穆木天等。他们创办《创造》季刊、 《创造周报》 、《创造日》、《洪水》等 刊物。 创造社主要受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初期主张 “为艺术而艺术 ”,强调文学必 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 “内心的要求 ”,讲求文学的 “全”与 “美 ”,推崇文学创造的 “直觉 ”与 “灵 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 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以 1925 年五卅运动为界, 创造社分为前后两期, 后期创造社增加了李初梨、 冯乃超阳翰笙等, 出版《创造月刊》 、《文化批判》 、《流沙》等杂志,提倡 “表同情于无产阶级 ”的革命文学,思 潮明显 “左 ”倾, 1929 年 2 月创造社被当局查封。 五、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①内容方面 ①理性精神的张扬 ②文学观念方面 ②感伤的精神标记 ③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③个性化的追求 (重要论述题,自己找) ④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鲁迅专题 鲁迅( 1

文档评论(0)

150****634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