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精美教案+导学案(含答案).doc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精美教案+导学案(含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教学设计 教材:《中国历史》(统编教材 七年级下册) 单元: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课题: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教学分析(500字以内) 1. 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本单元主要讲述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本课是本单元开篇,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在进行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并实行重文轻武政策,这些措施革除了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专权等问题,促进了社会稳定,但也带来了官僚机构臃肿,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等问题,为后来的统治危机埋下祸根。在北宋中期一系列社会问题出现后,王安石变法但最终未取得成效,归根到底是北宋政治制度的问题。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对后面几课的学习起到重要的铺垫作用,在单元中的位置至关重要。 2. 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 课标 本课子目呈现方式 知道北宋的建立。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重文轻武政策 王安石变法 3. 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王安石变法。依次讲述了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同时采取了重文轻武政策,这些集权措施和重文轻武政策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使得北宋出现了财政危机和边疆危机,为此进行了王安石变法。 本课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结构完整。 二、教学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 300字以内) 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知道北宋建立和统一的概况,知道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时空观念) 2.通过多种史料的研读,学会运用史料分析和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内容以及带来的影响。(史料实证) 3.在研读史料的过程中,学生能理解历史评价会受到角度、立场等影响,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解释) 4. 通过范仲淹、王安石等北宋士人的事迹,学习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通过北宋改革失败的学习,体会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00字以内) 1. 重点:重文轻武政策 2. 难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五、教学过程(1600字左右) 1. 新课导入。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陈寅恪先生文集》 在我们要讲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转从政治制度上看来,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以陈寅恪和钱穆两位史学大家对于宋朝的评价导入新课,提出问题:为什么他们对宋朝的评价截然不同? 2. 正课讲授。 本节课根据课本内容整合为四部分,分别是夺权立天下、集权安天下、重文治天下和变法拯天下。 第一部分:夺权立天下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思考太祖夺了谁的权?以及他建立的政权情况。 (2)教师带领学生梳理北宋的建立和统一情况,强调北宋是局部的统一,与先后建立的辽、西夏等政权并立。 第二部分:集权安天下 (1)教师再次出示钱穆先生对北宋的观点,提出问题:你同意钱穆先生的观点吗?并引出梁启超先生对宋代的评价:自有史以来,中国之不竞(不强),未有甚于宋之时者也。宋之不竞(不强),其故安在?始焉起于太祖之猜忌。提出问题:“太祖之猜忌”指的是什么?太祖为什么会猜忌?他猜忌谁? (2)教师讲解因为宋太祖是武将出身,猜忌武将,深知武将夺权之易和武将专权之弊,建立北宋之后,寻求息兵治国,抑制武将的方法,宋太祖采取了赵普的建议,集中了兵权、行政权和财权。 (3)学生根据表格自主阅读课本29-30页,总结宋太祖抑制武将、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史料、图标、示意图等梳理宋太祖在集中兵权、行政权和财权的具体措施和带来的积极、消极影响。 措施 作用 弊端 集中兵权 ①解除高级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削弱军队战斗力 集中行政权 1.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①设置若干个副宰相,共同议政。 ②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2.在地方:①派文官任地方州县长官,三年一换。 ②设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 1.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加强了中央集权 官员增加, 造成冗官冗费 集中财权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 ②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教师进行总结:作为武将出身的宋太祖,猜忌武将,为了避免武将专权,从集中兵权、行政权、财权三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固了政权的统治,但是也为后期的衰弱埋下了伏笔。所以梁启超先生说宋之不竞,始于太祖之猜忌。 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太祖猜忌武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除此之外,他和后继皇帝还怎么做?以此引出第三部分的学习。 第三部分:重文治天下 出示以下两句诗: 曾因国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业中小学课件教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