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的防灾设计智慧.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建筑的防灾设计智慧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1年第36期 [摘要]本文总结了龙庆忠文集中提到的中国古代建筑的防灾智慧和一些设计手法。通过龙先生发表的论文,学习龙先生总结的中国古建筑防风、防震、防雷等灾害的方法,以期对现代工程建设的防灾设计有所启发。 【关键词】龙庆忠;古建筑防灾;防灾设计 龙青中的选集于2022年12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很幸运能早点读到它。龙庆忠先生(以下简称“龙老”)生前发表的20多篇文章,均收录在《龙庆忠文集》第二卷“学术成就与特色”中,其中只有一篇是关于古建筑防灾技术的,即1963年在《建筑学报》上发表的《中国古代建筑防雷措施与防雷理论》一文。然而,龙老的许多其他论文也提到了中国古代建筑在预防自然灾害方面的智慧。本文总结如下。 小结1古建筑防风灾的办法 由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在深度方向上有“升降折叠”和“升降”,在宽度方向上有“上升”,所以屋顶瓦表面往往形成一个双曲面,可以减少风引起的横向荷载。在《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伟大成就》一文中,龙老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解释了这一现象:“屋顶结构就像今天流线型的汽车和火车,它可以将强风产生的巨大横向力转化为屋顶上的压力。因为屋顶是弯曲的,它会减少风力,减少推力。”也就是说,双曲线屋顶可以将风的横向推力转化为正屋顶压力。 风力对于多高层建筑体型设计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中国古代建筑的多高层建筑有塔、楼阁等,这些建筑物对风的抵御多有考虑。其中一个办法,就是降低顶层高度,防止塔尖失稳坍塌。龙老在《中国塔之数理设计手法及建筑理论》一文中,把苏州云岩寺虎丘塔和广州六榕寺花塔的顶层体型作了对比,虎丘塔顶层层高与顶层边宽长度(这两个塔平面皆是正多边形)之比为2.5,较为高耸,远大于花塔的1.1,龙老认为:“花塔与虎丘塔的顶层不同:虎丘塔提得很高便于眺望,而花塔反而减少,这是前面例子中少见的。这恐怕是由于台风关系,不能提高而应减少。” 中国古塔的平面形状对整个塔的抗风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华南理工大学的郑丽鹏教授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虽然圆形平面塔具有最好的抗风性能,但常规八角平面塔不仅能有效地抵抗风荷载,而且更符合中国古代建筑的定位和宇宙学。因此,八角形平面是中国古代塔楼最常见的形式。 小结2古建筑抵御地震及提高结构稳定性的办法 “柔性结构”的特点使许多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抵御了许多地震灾害。中国的古建筑主要是木制的。在官方木制建筑中,梁和柱主要通过桶形拱连接;在柱网和屋顶之间,斗拱通常用于“编织”一层,并将其作为过渡层铺设。龙认为,木材的弹性和铺筑层的弹性有助于抵御地震。在《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伟大成就》一文中,龙老写道:“发现它(指中国古代木建筑——作者注)这是一种软施工技术,可能是由于每个支柱的水平来回晃动时间,从而降低“地震程度”;此外,斗拱上下移动,可以吸收部分能量;然后是斗拱的横截面特性,它是灵活的,可以吸收能量,也就是说,它有弹性的作用。通过性能复杂的斗工层的垂直振动,将其依次传递到上盖的不平衡平衡平衡系统,使其不会倾倒。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整体结构刚度较强,使其不易失稳,以抵抗地震和风灾。在《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伟大成就》一文中,龙老生动地把木构架的受力平衡比喻成“秤”的平衡。以笔者的理解,其实文中的“秤”的本体是几种不同的受力平衡模式。其一是各处运用杠杆平衡原理的部位。如挑檐、挑梁的平衡:挑檐外端檐顶的重量为“秤勾”上的重物,内檐梁架对昂尾的固定作用为“秤砣”。其二是木构件重量分布均匀使整个木构架的重心居中,加强结构稳定性。龙老引《世说新语》:“凌去台,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无锱铢相负。台虽高峻,常随风动摇,而终无倾倒之理,明帝惧其危,别以大木扶之,即颓坏。论者谓轻重力偏故也。”旨在强调木构建筑重心居中的抗震作用;其三,龙老把屋顶比作“天枰”,称作“上盖平衡原则”,即平梁两端受荷必须平衡。具体的做法是,通过“转换性构件”(如善化寺大雄宝殿的剳牵、隆兴寺转轮藏殿的人字形屋架),从平梁两端往下传递重量,这些荷载只要能分配到相应的柱子中,屋顶就容易平衡。 龙老在上文中还总结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设计规则,体现在“平衡与力量”、“结构与张力”、“以柔克刚”、“刚柔结合”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理念。“平衡与力量”也反映了建筑的重心必须居中且公正。“结构应变”也反映在梁架的局部构件调整中,因此“天平”可以平衡。“以柔克刚”还体现在木材和斗拱的“软结构”功能上。“硬到软”还体现在木框架设计中强调加强结构刚度,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地震冲击波。 小结3古建筑防雷电的办法 大多数中国古代建筑都是木制的,在雷电和火灾的情

文档评论(0)

180****8756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盛世风云(深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陕西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069269024M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