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千古壮词,一片丹心《密州出猎》《为陈同甫赋壮词》《渔家傲 秋思》教学实录.docx

千古壮词,一片丹心《密州出猎》《为陈同甫赋壮词》《渔家傲 秋思》教学实录.docx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千古壮词,一片丹心 ——《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渔家傲·秋思》教学实录与课后反思 一、猜读·积累 师:三首壮词的作者是谁? 生(齐):苏轼,辛弃疾,范仲淹。 师:现在开始第一个活动:猜读·积累。第一个猜作者。 屏显: 范仲淹及其诗句的图片 生(齐):范仲淹。 师:对,大家是怎么发现的? 生(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对了,同学们特别聪明,因为你们关注到了诗文。也就是说你们采用的办法是通过诗文猜出了作者是范仲淹。 屏显: 苏轼及其诗句的图片 生(齐):苏轼。 师: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一下。 生(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这首诗是我们小学学过的,大家一下子就猜出来了。第三个作家,看能不能猜到。 屏显: 辛弃疾及其诗句的图片 生(齐):辛弃疾。 师:屏幕上这首诗是辛弃疾的《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以后我们会学到。 师:现在我们来一起读一读他们的三首壮词,读的时候要思考一个问题:通过这三首壮词猜一下作者的身份,要在诗中找依据。 (生齐读三首壮词) 师:三首词读完了,大家可以猜出词人的身份吗?说说你是从哪一句话里猜出来的。 生1:第一首诗,我觉得苏轼可能是一个城的太守或者是知州。从“为报倾城随太守”中可以看出来。 师:从“太守”一词可以看出来苏轼的身份。太守相当于我们现在一个市的市长。好,继续,谁来猜猜范仲淹和辛弃疾的身份。 生2:我觉得范仲淹应该是一个将军。因为词中有“四面边声连角起”,可以看出这是驻守边关的将军。 师:我还以为你会猜是征夫呢,因为后面有一句“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不是将军我们等下来揭晓答案。第三首,辛弃疾,他又是什么身份呢? 生3:我认为辛弃疾是一位退休的老兵,最后一句说是“可怜白发生”,而且前面描写的都是沙场上阅兵的部分,我觉得他曾经是将士。 师:将士?还是将领呢?其实是将领,但现在已经闲居了。 屏显: 【明确】 苏轼:太守 范仲淹:将领 辛弃疾:曾经的将领、现闲居家中 师:这个环节结束,大家应该对作者的身份完全清楚了。屏幕上显示了与词作相关的背景介绍,我们找一下相应的作品。 屏显: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西北边事紧张,出猎对于作者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 (生齐读,通过关键词思考答案。) 生4:我觉得是《江城子·密州出猎》,从“出猎对于作者这样的文人来说”和“在密州任知州”可以看出。 师:对了,苏轼的词中明确写到了密州,所以这就是《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写作背景。我们来看第二个。 屏显: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该作品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生齐读) 生5:我觉得应该是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因为背景里有“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而词中“八百里分麾下炙”,把肉分给部下,可以看出他很爱抚士兵。 师:她觉得这是辛弃疾的,但是我们刚刚猜作者的身份时发现范仲淹和辛弃疾都是将军。这首诗究竟是谁的呢?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6:从“该作品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可以猜出,应该是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师:她抓的关键词很对,是在军中的感怀之作,那应该是《渔家傲·秋思》。辛弃疾是已经闲居了的将军。好,我们已经来看看下一个。 屏显: 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作者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公元1188年,作者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 (生齐读) 师:已经选了两个了,这个就很容易了。来,一起说。 生(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师:这个背景介绍里已经告诉我们陈同甫是陈亮,而且这是作者在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他的战争生活是年轻时候的生活。这写作背景是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应该没有异议了吧? 师:好,我们第一个环节结束。我们会发现,这是我们读诗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知人论世。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就是想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情感,那我们要先了解他的经历,写作背景。我们以后读古诗文也可以尝试用这种办法。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是古诗文学习最基本的方法,直接出示和活动参与显然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兴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angtb20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