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课堂实录】说“木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高中语文_【课堂实录】说“木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说“木叶”》 学情分析 ( )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阅读了一定量的诗歌作品,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体验,学习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具备鉴赏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解能力。但对诗歌鉴赏相关的题目存在畏难情绪、惰性思维,影响学习的内动力。 而且学生层次水平不一,理解鉴赏的差异较大。针对这一现状,在教学中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让各类学生都可以对接文本,同时由浅入深地突破,借助品味诗句中的审美体验,于形象中认识艺术的规律。 《说“木叶”》 效果分析 ( ) 因为本校没有录播设备,本节课是到对面小学去录制的,结果由于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到现场录制,感觉很稀奇,注意力和上课的投入程度过高,同时还有点紧张,录制完成后感觉很好。本人因为也是第一次使用录播室进行讲课,所以也有点紧张,课程讲解时面部就有些僵硬。 但这些都不是难题,从整节课来看,完成了教学目标,并且也有讲练结合,学生评测练习反馈的情况也达到教学要求,但是这样的实际效果与我原来设想的还是有些反差。 主要归结为: 第一,对问题理解程度不够,在有些清况下学生的回答超出了预期设定, 场面虽说是HOLD住了,但是也给自己一些警醒,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反复揣摩问题。 第二,问题回答的不够积极,气氛有些沉闷,以后如果再有此类机会,相信会做得比这次要好一些。 第三,没有给学生留下太多的思考余地,抢在学生思考回答之前就把要说的说出来了,没有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因为,课堂的主体应该而且必须是学生,我作为教师,应该起到的只是引导作用。 《说“木叶”》 教学反思 ( ) (一)成功之处: 1、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有三个: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实际教学中基本完成了教学目的,在梳理文章结构内容的同时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进行全文总结时点出“木”的两个艺术特征都涉及到了作者要触及的诗歌问题即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在课堂作业这一环节的诗歌鉴赏题旨在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 1)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在梳理课文内容时,反复强调让学生在课文之中找关键词句,用关键词句回答问题。 2)鉴赏诗歌意象(咏物诗)要注意从诗歌外在形象内化为诗歌的形象内涵,以此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授课中,在重点研读第四段时,比较诗中“高木”与 “高树”的不同意味,我有意提示学生抓关键词先找它们能概括外在形象的词语,然后找概括形象内涵的词语。有了这样的铺垫,在课堂作业完成诗歌鉴赏题时,学生就不会感觉太陌生而无从着手。 3、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主要是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回答完后抓住学生回答准确的地方给予肯定,不足之处让其他学生给予补充。 4、作业的布置有针对性。 (二)不足之处 1、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达不到预想的要求,以至于在梳理课文时没有设计的那么顺畅,如果能有更充分的时间阅读课文,我想会更好。 2、教学方法中“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落实的还不够好,这是今后授课要重点改进的地方。以后力求创设合理情境,引发学习兴趣,充分运用多种资源和媒体手段,如图片、表格、音频、视频等,力求教学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其学习需求。 3、因为平时上课时,基础知识的诵读都是按照学号进行回答问题,所以在学生诵读时,直接进行回答,所以有点名提问,这一点显得有点突兀。最后在结束时,因为怕超时,所以就省略了结束语,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稍显不完整。 《说“木叶”》 教材分析 ( ) “好句不厌百会改,妙语多从锤炼来”这是汉语的魅力所在;“言有尽而意无穷,意象、意境有灵魂”这是中国古诗的魅力。 《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本单元是必修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或探究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究某些问题。三篇课文都阐述诗歌鉴赏的知识,《说“木叶”》排在第二篇,也可看做恰恰是第一篇《咬文嚼字》的范例。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作者旁征博引、条分缕析,思路清晰,说理形象透彻,便于接受。学习本文,一面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认识诗歌语言具有潜在的暗示性的特质,通过被动积累文中所引的优秀诗文,结合品味诗句中获得审美体验,进一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