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备选方案拟定
5.1 建设条件
5.1.1 地理位置
XX 市位于云南高原中部,滇中明珠滇池北岸,国家高速公路网昆明绕城公路
环绕现代新XX 市主城区、次级中XX 市及整个滇池,本次项目研究对象位于现代
新XX 市的东部,位于XX 省XX 市和XX 市境内,行政隶属于XX 省XX 市XX 县、
官渡区、XX 县、XX 县、XX 县及XX 市的XX 县。
本项目连接了XX 市XX 县、XX 县、XX 县、XX 县及XX 市XX 县,地理位
置位于东经102°35 ′~103°15′和北纬24 °35 ′~25 °20 ′之间。
5.1.2 地形地貌
线路区为绕XX 市东南环,穿越地层较多,岩性主要为碳酸岩类、碎屑岩类、
部分火山岩;地质构造较为复杂,由于XX 市的地理位置和充沛的降雨量,形成了
该区较多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景观。路线区地貌按成因类型可分为溶蚀地貌、构造
侵蚀_地貌、构造剥蚀残丘地貌、侵蚀堆积盆地地貌四种。下面分别对四种地貌作
叙述。
1、溶蚀地貌
区内碳酸岩分布广泛,岩溶地貌形态丰富多样,按其组合形态可分为构造溶
蚀_地貌和构造溶蚀残丘两种类型。
1)构造溶蚀_地貌
在线路区主要分布于石子河、上清沟、葡萄村、草海子、黑汉山、雨雾、阳
宗海东侧、黄泥村及葡萄村-南盘江特大桥地带,高程为 1840~2200m,相对高差
460m,受构造控制,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二叠系碳酸盐,基岩裸露,产状一般较
平缓,单层厚度较大,节理裂隙发育,构成了岩溶发育的有利条件。岩溶以垂直
形态为主,石柱、石芽、溶沟、溶槽分布较多。溶蚀洼地及漏斗亦见分布。
2)构造溶蚀残丘地貌
主要分布于杨林盆地边缘的碳酸岩构造的B 区。海拔1933~2001 m,相对高
差 5~68 m。山地基岩裸露,地层为二叠系、石炭系及泥盆系碳酸盐。地形起伏
o
不大,地形坡度较平缓,一般为10~20 ,局部地段分布有小型溶蚀洼地、石芽、
石林、漏斗。
2、构造侵蚀_地貌
山体主要受南北向断裂构造及地层岩性控制,多呈带状南北向或近南北向展
布,局部受东西向构造控制,东西向延伸,根据岩性控制因素,主要分为以下两
种类型。
1)碎屑岩区侵蚀地貌
集中分布于 K19+200~K34、DK20~ DK 终点、CK 起点~CK33+300、CK50~
CK66+200、CK68+800~CK76+200、K72+600~K82、K84+600~ K87+800、K99+400~
K115+500、BK 起点~BK60+700、BK70+500~BK79+500、 EK36+600~EK45+500 等
砂岩建造分布区,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及中生界,岩石含泥量较重、软弱,抗风化
能力普遍较低。山顶常为浑圆状,山脊开阔平缓,海拔 1853~2218 m,相对高差
o
10~430m,山坡较陡,多在 25~35 之间,山坡基岩裸露,沟谷呈“V”字型,谷
底一般无堆积物,以侵蚀作用为主。缓坡上常见较薄的风化残积层,沿山麓斜坡
有厚2~4m 的残坡积物分布。
2)玄武岩区侵蚀地貌
分布于公路 BK60+700~BK62+400、BK77~BK79+500、EK50+800~EK62+400、
K17+900~K19+200 及DK15+200~DK16+800 沿线峨嵋山组玄武岩地区,山顶基岩裸
露,多呈浑圆状及尖顶状,高程1916~2407m,相对高差10~491 m,山脊较窄,
o
山坡陡峻,地形坡度一般为 20~45 之间。沟谷发育,多为“V”字型,缓坡地段
风化层较发育,分带现象良好,陡坡地段及沟谷底部新鲜基岩裸露,沟谷纵坡降
大,逐渐向上游切割,侵蚀作用很强。其前缘见小崩塌现象,山麓地带有棕红、
暗红色残坡积砂质粘土堆积,其上沟壑纵横,深度较大。
3、构造剥蚀残丘地貌
分布于 K 线的大树营、AK29~AK32+900 、B 线(BK79+500~BK92+800 、
BK98+300~BK100+500)的万溪冲-横冲-林塘村、晋宁-五里一带,海拔为 1809~
2057 m,相对高差 10~150m,属高原台面上的丘陵地貌。以剥蚀作用为主,常以
孤立剥蚀残丘山前剥蚀台地形式出现,基岩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