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04)第3课:庖丁解牛-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docx

(04)第3课:庖丁解牛-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4)第3课:庖丁解牛 (一)课文讲析 本文节选自《庄子·养生主》,所谓“养生主”,意思是保养生命、保存天性的根本原则。在该篇的开头,有一段话可视为全文的总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接下来就用几则寓言加以阐释,《庖丁解牛》就是其中的第一则。 寓言的开头,先写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手按,肩靠,脚踩,膝抵,动作何其自如;皮肉筋骨,轻快分离,节奏何其美妙。整个解牛的过程如同一场充满美感的乐舞表演。“解牛”在庖丁那里,可以说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项艺术。 接着写文惠君的赞叹(同时也是询问),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同时也引出庖丁对“所以然”的解释。庖丁首先说明自己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越了技术的层面。接着依次讲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所见无非牛者”,即仅能看见牛的外部形态,与一般人无二;第二阶段是“未尝见全牛”,即认识到牛的内部结构并能将其视为可以拆解的东西;第三阶段则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下刀、运刀都可以避实就虚,得心应手。达于“道”境的外在表现就是一把用了十九年、解了数千头牛的刀,“刀刃若新发于硎”,特别是与良庖、族庖的用刀情况一比,高下立判;其本质原因则是“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尽管已经达于“道”境,但每次遇到筋骨错杂之处,依然会谨慎从事,心存戒惧,动作亦为之轻微迟缓;成功解牛之后,在满足的同时也还是要小心地把刀擦拭干净,妥善保藏。 末段以文惠君的话点题。“庖丁解牛”和“养生”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庄子认为,人世间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应该像庖丁解牛一样,“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像躲避牛身上可能使刀口钝折之处一样,躲避那些可能 害自己的矛盾,顺着“天然”的缝隙,游刃有余地处世,这样才能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这是与孔孟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完全不同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固然有回避矛盾的一面,但也提醒我们不要强行、妄为,仍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启示,不可一味以“消极哲学”看待。 和其他许多寓言一样,“庖丁解牛”给我们的启示已经超出了寓言讲述者最初的命意范畴:一切事物都有其客观规律,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善于总结,按照规律办事;把握规律之后,面对具体问题,仍然要敬慎戒惧,才能把事情做好。 以上三篇均为先秦诸子著作中的经典段落,其中既有儒家的积极进取、舍我其谁,也有道家的循乎天性、养生全身,两家观点虽截然不同,但并无优劣高下之分,甚至可以说,无论孔子及其弟子、孟子还是庄子,最终的目标都是落实到追求人的幸福,只是实现的路径有所不同罢了。 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并拓展阅读其他相关篇目,思考他们的观念在当时具有怎样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在今天又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二)文章赏析 1.庖丁解牛的三种境界 《庖丁解牛》是庄子讲的一个小故事,他以杀牛为例向梁惠王讲述养生之道。虽然短短几百字,庖丁解牛的三重境界却让人深思良久。 本来是要给梁惠王讲养生之道,但庄子却在大谈庖丁如何解牛,好像作文离题,思维太过跳跃。其实,庄子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大师,喜欢用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譬喻,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让人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 庖丁解牛神乎其技,一把刀用起来出神入化,可以十九年后依然如新。由此可见,杀牛刀都可以养护,生命也是可以养护的。 第一重境界:所见莫非全牛者 庖丁最开始学杀牛的时候,看到的就是一头牛的形象,这是一个笼统含混的意象。如何下刀,如何运刀,如何收刀,各个环节如何相互配合,庖丁此时还有些模糊。 此时,人们看到的只是事物本来呈现出的面貌,也是最基本的样子,背后的规律和结构性内容是不显现的。 第二重境界:未尝见全牛也 按照西方结构主义的理论,结构指的是事物系统的诸要素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联结方式。结构主义强调相对的稳定性、有序性和确定性。 三年之后,庖丁技艺开始小成。此时他眼里已经没有一头完整的牛的形象了。此时,牛的形象结构化、具象化了。牛变成了牛头、牛身、牛尾、牛股、牛腱等一系列骨头与肌肉的组合。 从一个无从下手的结构整体,进入到组成这个整体的细微结构,并逐层解构,人的认知也就逐渐深化。 第三重境界:官知止而神欲行 第二境界的目无全牛看起来已经很厉害了,但是在杀了几千头牛之后,庖丁解牛的技艺进一步提高,终于达到了官知止而神欲行。进入化境的庖丁,最后可以不用眼睛等感官系统就能人刀合一,游刃有余。 举个例子,在电视剧《士兵突击》中,A大队的人经过训练后,可以用未经校准的枪支,在视线不佳的情况下打出10环的好成绩。他们靠的就不是借助纯感官,而是靠训练出来的记忆。 经过刻意训练,人的认知水平有了质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2****86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601012600000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