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 ?
英镑危机-详解
?
? ?
?
?
?
?
?
?
?
? ? ?
?
?
?
?
?
英镑危机(Sterling Crisis)
目录
1 什么是英镑危机
2 1992年英镑危机
2.1 1992年英镑危机的背景[3]
2.2 1992年英镑危机的始末[4]
3 参考文献
什么是英镑危机
英镑危机是指英镑国际信用的下降。英国是最早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伦敦成为国际贸易、海上运输和国际金融、海运保险的中心,英镑成为世界贸易最重要的货币。但自1931年9月英国放弃金块本位制后,英镑信用开始动摇。二次大战后,英国的经济贸易实力严重削弱,虽然实行了严格外汇管制,国际收支仍然不断发生危机,使英镑地位每况愈下,加速了英国短期资本外流,而把英镑作为储备货币的国家,越来越多地抛售英镑,抢购黄金和其他硬币,迫使英镑不断进行贬值来调整对其他同家汇价。1949年9月18日英镑贬值30.5%,对美元汇价由1英镑折合4.03美元降为2.8美元。1967年11月18日英镑贬值14.3%,对美元汇价降为1英镑折合2.4美元。1971年底,外汇市场再一次发生抛售英镑的风潮,英国政府在1972年6月23日宣布英镑实行浮动汇率。经过历次危机,英镑成为国际上最疲软的货币之一,英镑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大为削弱,在国际贸易结算和国际储备中的地位也日益降低。由于石油价格在70年代末期大幅度上涨,英国北海油田的开发对英经济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英镑成为公认的所谓石油货币,只要石油价格不发生大幅度下跌,英镑将保持相对稳定。[1]
英镑不断发生危机的主要原因有:
(1)英国对外贸易经常发生巨额逆差,外汇储备流失甚大。
(2)非贸易收入(向为英国的大宗收入,是其国际收入项目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显著减少。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争夺海外商品销售市场以及原料产地,对国外市场的投资不断扩大,资本输出逐年增加,造成资本严重外流。[2]
1992年英镑危机
1990年10月,英国加入了欧洲货币体系(简称EMS)。欧洲货币体系使西欧各国的货币不再盯住黄金或美元,而是相互盯住;每一种货币只允许在一定的汇率范围内浮动,一旦超出了规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各成员国的中央银行就有责任通过买卖本国货币进行市场干预,使该国货币汇率稳定到规定的范围之内;在规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内,成员国的货币可以相对于其他成员国的货币进行浮动,而各成员国货币之间的汇率以德国马克为核心。
1992年2月17日,欧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十二个国家的外交部长和财政部长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个条约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公民福利等多方面内容,但关于欧洲货币联盟的规定是其中的核心,也是争议最大的部分。条约规定,欧共体各国应当分三个阶段完成统一货币的工作,其中第一个阶段是强化当时已经存在的“欧洲汇率机制”,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第二个阶段是建立“欧洲货币机构”,负责协调欧共体各国的货币政策;第三个阶段是建立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元,并把“欧洲货币机构”升级为“欧洲中央银行”,为欧盟各国制定统一的货币政策。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目标,是使欧元成为能够与美元相抗衡的世界性货币,使欧盟各国的资本市场联结在一起,从而有力地促进欧盟内部贸易的发展,同时强大的欧元也有利于欧盟对外贸易的开展。
但欧盟各国经济发展不均衡成为制约欧洲汇率机制的重要问题。在两德统一之后,由于东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德国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德国经济出现了过热的趋势,德国中央银行不得不调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英国经济日益衰退,英国政府需要使英镑贬值以刺激出口,但英国政府却受到欧洲汇率机制的限制,必须维持英镑兑换马克的汇率波动幅度。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之前,英镑已经处于严重被高估的境地,英镑兑换马克的汇率是1英镑兑换2.95马克。《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则进一步强化了已经形成的欧洲汇率机制,使英镑的自由浮动受到限制。根据条约的规定,英国政府不能通过英镑的主动贬值来刺激经济的发展。如果英镑出现异常的贬值或升值,欧洲各国中央银行负有干预外汇市场,稳定英镑汇率的义务。因此面对德国中央银行的加息,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只能随之提高利率,以维持英镑对德国马克的利率平价,但提高利率只能使英国经济进一步陷入衰退。
英国政府的高利率政策受到许多经济学家的质疑,国内的企业部门也强烈要求降低利率。在1992年夏季,英国的首相梅杰和财政大臣虽然在各种公开场合一再重申坚持现有政策不变,英国有能力将英镑留在欧洲货币体系内,但受到市场的普遍怀疑。
在200年来一直是世界的主要货币,原来采取金本位制,与黄金挂钩时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