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近代城市公园的历史变迁与特征研究.docVIP

青岛近代城市公园的历史变迁与特征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岛近代城市公园的历史变迁与特征研究 摘要:近代青岛历经德日占领,后又由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先后统治,在百年沧桑中由一个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了一座文化古城。青岛本身的山海格局,又有利于当地城市公园以及园林的发展。特别是上世纪三十年代,青岛的城市公园以及园林设计迎来了文化思潮与社会建设的高峰,西方城市建设理念以及中式传统思潮的对抗与交融,使得这一时期的青岛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园林作品。探究青岛近代城市公园的历史变迁以及特征,有助于对青岛园林设计史以及设计风格有更清晰的把握,对今天园林设计以及青岛园林保护有现实意义。本文以鲁迅公园为研究对象探究青岛近代公园变迁史,具备一定研究价值。 关键词:青岛;城市公园;设计史 一、青岛近代的社会概况 (一)宽裕的经济支持 青岛近代城市公园与园林设计发展快速飞跃,其原因在于德国和日本占领期间,出于自身的利益,对于青岛在客观的开发与建设上投入了宽裕的经济支持。特别是德国统治者为维护自身毒品贩卖、贸易侵占,对青岛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了巨量的资金。而日本乃至之后的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后。青岛本身良好的发展,使得青岛成为了尽在中国文化名人、军工业、艺术发展的基地。由最初的德国引进苗木、改造青岛山头绿化,再到后来的北洋政府资本家在青岛修建休闲别墅区、再到民国时期青岛成为全国经济发展与建设的领头城市,这些都为青岛的园林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德国将青岛视为征战远东的桥头堡,为了给德国的士兵与军官更好的生活体验,德国在青岛修建了一系列海水浴场、高尔夫球场以及跑马场等,为青岛近代园林建设奠定基础。而后民国政府期间,青岛实行《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案》将青岛市委我国发展旅游业的重点城市,规划了巨量资金在青岛修建城市公园,例如海滨公园、中山公园、太平角公园、栈桥公园,都是在这一时期兴建,拉开了青岛城市公园园林建设的高潮。 (三)文化氛围的熏染 由于帝国主义统治者以及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统治者的建设与发展,近代青岛成为了当时中国发展速度数一数二的城市,也催生了一系列文化名人的诞生,为青岛城市公园与园林建设注入了文化活力。例如中国文坛巨人老舍、闻一多、沈从文,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胡适、梁秋实等。青岛近代还是我国天文学的发祥地,也使得天文学同园林设计相结合,诞生了耳熟能详的海滨公园,为青岛近代城市公园与园林建设提供了文化底蕴。 二、鲁迅公园建设的历史变迁 (一)萌芽阶段(1897–1922年) 鲁迅公园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一九零三年,德国在汇泉湾周边修建海水浴场以及海岸防风沙林带,成为了欧洲商人以及游客的避暑乐园。在萌芽阶段,鲁迅公园的作用一直在于巩固海岸,抵御风沙。直至海水浴场修建完成后,才有了初步公园和园林的雏形。 图1 近代青岛公园 (二)兴建阶段(1922—1938年) 一九二八年,著名园艺家葛敬在海水浴场的地点,修建“若愚公园”,其名字取于当时青岛市长胡若愚的名。葛敬选取了青松与冬青于海水浴场铺桥修路,修花圃、修庭园。一九三一年,蔡元培等人提议在青岛浴场设立中国海洋研究所,并将“若愚公园”正式改名为“滨海公园”,项目由青岛政府财政负担,吸纳全山东的海洋涉及人才与矿产与博物馆进行陈列。 据记载,海滨公园“园内有凉亭三座,直立于几敦之间,并于庭内布石桌石凳”。在滨海公园入口地区设立牌坊,修建鹅卵石小路,在小路中央以灌木环绕,隐隐隐约约透露出双龙戏珠的设计图案。在滨海公园内部,可以俯瞰大海,让鲁迅公园从原先的海防巩固演变成真正的休闲娱乐的市政公园。 图2 近代青岛公园水族馆 (三)再兴建阶段(1949年至今)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纪念已经逝世的鲁迅先生,正式将滨海公园更名为“鲁迅公园”。鲁迅公园内部首次采用了和平鸽作为顶部吻兽,将原先的牌坊重新用石头打造,并新增鲁迅先生的花岗岩雕像。同时,在鲁迅公园内部还修建了毛泽东语录影壁。重新命名鲁迅公园内部的亭台“鲁迅诗廊”,将鲁迅公园的市政性质新增了对鲁迅先生的纪念性质。 图3 在兴建阶段的海豹池 从历史演变来看,一九二八年民国期间的修建是鲁迅公园从萌芽、新建到在新建的一个重要节点,新中国成立之后对鲁迅公园整体格局与风貌并未改变,但鲁迅公园自身性质与园林设计的变更代表了青岛乃至中国近代园林设计理念和思潮的文化传承,也为青岛鲁迅公园增加了许多历史内涵。 三、鲁迅公园建设的特征分析 (一)传统自然的景观构筑 鲁迅公园的景观构筑,在民国期间的修建由建筑师徐守忠设计,其设计思路仍然受到了传统社会与文化的影响,选择了典型的中式古典风格。入口牌坊选择了木质材料,是典型的三间四柱,最顶部以额枋斗拱,辅以飞檐走兽,用于对整体排放的稳定与装饰。正面书写“滨海公园”,背后有近代书法家郑世芬撰写的“蓬壶揽胜”。这种设计固然符合中式传统的园林设计思潮,但青岛位于海边,潮湿的环境以及海风加速了

文档评论(0)

180****250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