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因概念的演变与发展;图 3-1;本章主要内容:
一、“基因”概念的发展
二、DNA的结构
三、基因概念的多样性;一、“基因”概念的发展;早期的“基因”概念;“种质论”(Roux):生物体的性状表现是由各组织、器官的体质细胞控制的,而体质细胞由种质细胞产生。种质虽不直接控制性状的表达,但可繁衍自身,世代相继,种质是连续的。; 19世纪中叶, 奥地利生物学家Mendel传递规律-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他所指的遗传因子, 即基因概念的萌芽。; 1900年,de Vires、Corres 和Tscher-mak Von三人分别在月见草、玉米和豌豆的杂交实验中证实了孟德尔定律,标志着遗传学的诞生。
1909年,Johannsen首次用“基因”取代了“遗传因子”,并提出“基因型”和“表现型”。此时,“基因”只是一个抽象的符号。; 1926年,Morgan发表《基因论》,首次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基因概念:
基因首先是一个功能单位,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性状发育;
其次它是一个突变单位,在一定条件下,野生型基因能突变成相应的突变型基因,从而表现出各种变异类型;
第三,它是一个重组单位,两个不同基因可重组,产生与亲本不同的新类型;; 另外,基因在染色体上按一定顺序、间隔一定距离线性排列,各自占有一定的区域。;3、经典“基因”概念的发展;“一个基因一个酶”假说( 1941年,Beadle和Tatum);顺反子、突变子和重组子
(1955年,Benzer) ;操纵子模型
(1965年,Jacob和Monod);二、DNA的结构;(一)核 酸 概 述;核苷酸分子由三个部分组成:
碱基:嘧啶(双环)、嘌呤(单环)
五碳糖:核糖或脱氧核糖
磷酸; (1)? 碱基—糖之间是β—糖苷键
(2) 糖—磷酸之间是磷酸酯键 ; 核酸有两种: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种核酸的主要区别如下:
DNA含的糖分子是脱氧核糖,RNA含的是核糖;
DNA含有的碱基是腺嘌呤(A)、胞嘧啶(C)、鸟嘌呤(G)和胸腺嘧啶(T),RNA含有的碱基前3个与DNA完全相同,只有最后一个胸腺嘧啶被尿嘧啶(U)所代替;
DNA通常是双链,而RNA主要为单链;
DNA的分子链一般较长,而RNA分子链较短。
; 真核生物的绝大部分DNA存在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
???量的DNA 存在于细胞质中的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内。
RN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核内则更多地集中在核仁上,少量在染色体上。; 细菌也含有DNA 和RNA;多数噬菌体只有DNA ;多数植物病毒只有RNA;动物病毒有些含有RNA,有些含有DNA 。;(二)DNA的一级结构;(三)DNA的二级结构;沃森(左)和克里克(右);1、DNA双螺旋结构主要内容;(1)两条多核苷酸链以右手螺旋的形式彼此以一定的空间距离,平行地环绕于同一轴上;
(2)两条多核苷酸链走向为反向平行,即一条链磷酸二酯键为5’-3’方向,而另一条为3’一5’方向,二者刚好相反;;(3)每条长链的内侧是扁平的盘状碱基,碱基一方面与脱氧核糖相联系,另一方面通过氢键与它互补的碱基相联系。互补碱基对A与T之间形成两对氢键,而C与G之间形成三对氢键。上下碱基对之间的距离为0.34nm;
(4)每个螺旋为3.4nm长,刚好含有10个碱基对,其直径约为2nm;
(5)在双螺旋分子的表面大沟和小沟交替出现。;2、维持双螺旋结构稳定性的力;;;(2)疏 水 作 用;;(3)范德华力:范德华力是指当两个原子彼此接近时,便产生诱导的振动电荷,由于这种电荷的分布产生了非特异性的吸引力;;3、DNA二级结构的多态性;;Z-DNA的结构特点:;;;三种不同构象的DNA活性;(四)DNA的超螺旋结构;; 超螺旋DNA可采取两种拓扑学上相当的形式。一种相当于双螺旋绕圆柱体旋转;另一种相当于双螺旋相互盘绕。超螺旋的这两种形式可以相互转变(下图)。;;天然的DNA都呈负超螺旋,但在体外可得正超螺旋如溴乙锭的嵌人;环形DNA分子会由于超螺旋化而变得更为致密,它们在超离心中的沉降速度和在凝胶电泳中的迁移速度都增加,故超螺旋DNA可通过这两种方法来检测和分离。;(五)DNA中的不寻常结构;;(六)DNA的性质;增色效应:它是指在DNA的变性过程中,它在260 nm的吸收值先是缓慢上升,到达某一温度后即骤然上升的效应(见下图)。;Tm(变性温度):增色效应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的温度。;2、DNA复性;作业:
1、解释“三位一体”?
2、核酸的化学成分和种类分别是什么?
3、什么是DNA的一级和二级结构?B-DNA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4、比较三种DNA二级结构的特点。
5、什么是DNA变性、复性、增色效应、Tm值?;三、近代“基因”概念的多元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