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河大合唱》教学设计
【课题】黄河大合唱
【课型】音乐鉴赏
【教材分析】
《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39年3月创作的著名大型声乐作品,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壮阔无比的史诗。作品痛诉了华夏摇篮——黄河遭受的苦难;揭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气概;歌颂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坚强必胜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像战斗的号角一样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使中华儿女斗志昂扬地奔赴战场,去投入民族解放战争,去光复被蹂躏的每一寸土地。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是诗人光未然根据原拟写的长诗《黄河吟》改写的八乐章歌词,而且每乐章前都有诗歌朗诵。
《黄河大合唱》的谱曲仅用一周时间,连同伴奏音乐也不过半月。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在曲式结构上既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又强烈地突出了民族音乐的色彩、风格;在伴奏音乐上,既发挥了管弦乐有宏大气魄的特长又突出了民族乐器的色彩;演唱前的诗歌朗诵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使人顿时热血沸腾、心潮为之震撼。
《黄河大合唱》是堪与世界任何声乐名作相媲美的永世辉煌的音乐名著。
【学情分析】《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但对于远离战争生活的中学生来说很难引起共鸣。作者反映出来的情感力量和中国人民不可抗拒的自强精神是任何一个时期学校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部分。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深入的认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并感悟作品给他们带来的精神力量,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
① 介绍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
② 作品创作的年代、背景
③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2、能力: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能力,朗诵及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3、情感:感受作品情感内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黄河船夫曲》《河边对口曲》《保卫黄河》作品赏析
【教学难点】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感受作品的内涵,使之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对比式、感受法、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黑板 电脑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炎黄子孙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是,翻开近现代史,这个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巨人,却饱受了世界列强的分割和凌辱,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学子们,决不能忘掉那段惨痛的历史。今天,我就带领大家到我们的母亲河边去目睹一部诞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伟大巨作《黄河大合唱》。
新课讲授:
一、创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9年,当光未然在把这部作品交给冼星海时,作曲家无比激动,在抱病期间仅用了6天就使这部光辉的巨作诞生在一个不起眼的简陋的土窑里。4月在延安初演,引起了巨大反响,很快传遍全中国,对当时的抗日战争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播放有关视频音像资料。
二、介绍作者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
冼星海:(1905—1945)原籍广东番禺,出生在澳门一个贫苦船工家庭,13岁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后入北大音乐传习所和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的战斗性群众歌曲。如,《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做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三、《黄河大合唱》
第一乐章 黄 河 船 夫 曲 混声合唱
第二乐章 黄 河 颂 男中音独唱
第三乐章 黄 河 之 水 天 上 来 配乐朗诵
第四乐章 黄 水 谣 女声合唱、混声合唱
第五乐章 河 边 对 口 曲 男生对唱、重唱、混声合唱
第六乐章 黄 河 怨 女高音独唱
第七乐章 保 卫 黄 河 齐唱、轮唱
第八乐章 怒 吼 吧,黄 河 混声合唱
师:课上时间的关系我们欣赏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四、欣赏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设计意图 想通过层层设问来推动学生的积极思考,从歌曲的体裁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歌曲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并通过模唱把握歌曲的精神内涵。 在音乐中找出答案)
1、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中通用技术_优质课常见结构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通用技术_优质课永恒的旋律—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魔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通用技术_做一名优秀的设计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通用技术_发现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通用技术_发现问题教学课件设计.ppt
- 高中通用技术_技术应用的两面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通用技术_技术应用的两面性教学课件设计.ppt
- 高中通用技术_技术设计的原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通用技术_技术设计的原则教学课件设计.ppt
- 高中通用技术_知识产权及其保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音乐_《黄河大合唱》教学课件设计.ppt
- 高中音乐_丝竹相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音乐_丰富的民间器乐——鼓吹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音乐_京剧与京剧大师梅兰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音乐_京剧与京剧大师梅兰芳教学课件设计.ppt
- 高中音乐_人民音乐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音乐_优质课德彪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音乐_优质课拉丁美洲音乐—安第斯高原 探戈 音乐文化的融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音乐_优质课拉丁美洲音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音乐_优质课欧洲民间音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文档评论(0)